我國養兔曆史悠久,飼草資源豐富,農副產品較多,具備發展養兔的得天獨厚條件。另外,家兔生產具有投資小、見效快、不與人爭糧的特點,發展養兔業既是現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區位優勢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因此,發展養兔業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一、我國兔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肉兔生產
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一養兔大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產量相差巨大,我國兔肉年產量僅為5.25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12%,同期歐洲年產量為64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86.8%。近30年來,我國肉兔產業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2010年全國家兔存欄量2.15億隻,出欄量4.65億隻,兔肉總產量69.2萬噸,占世界同期總產量的42.6%,增加了約12倍。尤其近10年來,我國肉兔產業呈現穩步快速的發展態勢。從產量來看,2000~2010年我國兔肉產量占世界兔肉產量的比重持續增加,2000年占28.6%,2003年占30.5%,2008年首次突破40%大關,2010年達到創紀錄的43.2%;從增長速度來看,2000~2010年世界兔肉產量年平均增長率為2.7%,同期我國平均增長率為8.9%,明顯高於世界同期增長速度。
(二)兔皮生產
世界上飼養獺兔的國家主要有法國、德國、美國、中國、西班牙和俄羅斯等。其中不少國家養殖獺兔僅供觀賞,而中國的獺兔養殖業雖然才起步,但已成為世界上唯一有批量的獺兔皮及其製成品出口的國家(目前全國年出欄獺兔在2億隻以上)。從世界市場上看,僅美國和日本兩國年需獺兔皮就達1000萬張,意大利、韓國以及我國香港及東歐等國家和地區,對獺兔皮及其製品的需求量正日益增長。縱觀我國獺兔業的發展,長期以來存在著“重引種、輕培育,重數量、輕質量,重兔種、輕飼養管理”的問題,加上飼養零星、分散,始終不能形成原料和產品優勢,也就形不成質量和商品優勢,製約了獺兔生產的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獺兔業由於出現了一批集獺兔引進、繁育推廣和裘皮服飾精深加工出口於一體的龍頭企業,采取了以公司為龍頭,種兔場為基地,專業飼養戶為骨幹的生產模式,改變了以往零星分散的飼養方式,進入了規模飼養並產生規模效益的發展階段,進入了商品生產良性循環的正常發展時期。
(三)兔毛生產
中國現已成為世界兔毛產量最大、兔毛出口最多、兔毛世界貿易量最高的國家。目前,全世界的兔毛年產量為1萬~12萬噸,中國年產兔毛9000~9500噸,最高時曾達1萬餘噸,占世界兔毛產量和貿易量的95%。中國長毛兔品種主要有皖係長毛兔、西平長毛兔、鎮海巨型高產長毛兔、珍珠係長毛兔、沂蒙巨型長毛兔、泰山粗毛型長毛兔等。長毛兔年產毛量也由20世紀70年代末平均每隻產毛200克,提高到現在的1500~2000克。
二、我國兔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品種退化嚴重中國肉用兔、皮用兔和皮肉兼用兔的育種體係還不完善,保種力度不夠,多數農戶缺乏品種標準知識,盲目引種,近親交配,品種退化嚴重。特別是在種源不足時,不加選擇地都用作種兔,導致家兔品種良莠不齊,生產性能下降,影響了養兔業的發展。
(二)飼料營養與兔業發展不相稱
目前家兔飼料尚無統一的營養標準,飼料質量千差萬別,缺乏專門生產兔配合飼料的廠家,散養戶由於規模小,以青草配合粉料飼喂為主,隨意性較大。規模化兔場飼料生產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粗飼料難以解決。一些養兔戶還沿用著粗放經營的模式,飼料營養供給不平衡,飼料轉化率低,兔群消化道疾病多發,尤其是幼兔的消化功能更差,死亡率極高。
(三)疾病防製體係不健全
中國多數養兔戶,輕視平時預防,對兔群缺乏科學的免疫和驅蟲製度,一些獸用生物廠家、獸藥生產廠家和飼料廠家,沒有組織生產兔專用的疫苗、藥物和添加劑,致使一些飼養戶很難購買到所需的疫苗、獸藥,導致防疫跟不上,治療不及時,致使兔群病原混雜,輕者影響兔群的健康和生長,重者造成批量死亡。隨著規模化養兔的出現,新養兔場(戶)的增加,主要疾病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兔瘟(非典型性居多)、呼吸道疾病(傳染性鼻炎為主)、魏氏梭菌病、球蟲病和真菌病等,給養兔生產造成較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