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飼養業是當今畜牧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飼養規模不斷擴大,料肉比逐漸降低,效益增收日趨明顯,已被稱為“肉雞工業”。本章介紹我國肉雞生產特點,以及現代化肉雞生產發展的方向。
(一)我國肉雞生產概況
我國的現代肉雞生產始於1963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陸續從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引進部分肉雞良種,對加快我國肉雞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1980年全國出欄肉雞0.6億隻,1990年猛增到5.49億隻,1991年全國肉雞生產突破10億隻。近幾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肉雞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肉雞生產的迅猛發展,全國各地紛紛建立起許多大型肉雞場。
1.我國肉雞生產特點
(1)早期生長快肉雛雞出殼體重約40克,飼養至8周齡體重可超過2000克,約為初生重的50倍。
(2)生長期短,資金周轉快肉雞一般在8周齡即可出售。第1批雞出售後,雞舍清掃、消毒需2周,接著就可飼養第2批。這樣每棟雞舍1年可飼養5批肉雞,人力和房舍利用率高,所投入的資金在短期內即可收回。
(3)耗料少,飼料報酬高目前世界許多國家肉用仔雞的料肉比已達到2∶1的水平,高者達到1.72∶1;我國肉用仔雞料肉比一般為(2.3~2.5)∶1。從各種畜禽料肉比來看,肉雞耗料是最少的,如肉牛料肉比為5∶1,豬為(3~4)∶1,肉鴨為(3~3.5)∶1。
肉雞對飼料營養要求較高,建議使用全價配合飼料。(4)合群性強,飼養密度大,房舍利用率高與蛋雞相比,肉雞不愛運動,采食後就地休息,尤其是肥育後期,體重大,活動更少。飼養時每平方米可飼養肉仔雞12隻,生產雞肉140~160千克。
(5)肉質好,屠宰率高肉雞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在開水中5~6分鍾即可煮熟,烹調方便。雞肉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肪含量適中,是人類較佳的肉食品之一。肉雞胴體屠宰率為65%~70%,分割淨肉率達45%~50%。
(6)生產率高,便於工廠化生產一般飼養條件下,地麵平養每人可飼養1500~2000隻仔雞;半機械化條件下,每人可飼養3000~5000隻;機械化程度較高條件下,每人可飼養8萬~10萬隻。肉雞可高密度飼養,加上生產工藝分工明確,因此便於實行大規模工廠化生產。
農戶需根據自身的飼養條件,實施適當規模飼養,控製合理密度。2.肉雞生產的意義
(1)肉雞生產與種植業、養殖業關係密切雞糞中含有有機物25.5%,氮1.63%,磷1.54%,鉀0.83%。每500千克雞糞相當於硫酸銨38.8千克,過磷酸鈣43千克,是一種優質肥料。由於肉雞采食量大、消化道短、食物排空快,糞便中含大量未被消化的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雞糞代替部分精料來飼喂豬、牛、魚等。
(2)改善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我國人民的食物結構主要以植物性食品為主,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必然向提高動物性食品比例的方向發展。在由糧食轉化為動物性食品方麵,肉雞的轉化速度最快,1.5~2個月就可完成這一過程。因此在糧食比較充裕的地區,發展肉雞生產,既可改善食物結構,又可增加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