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麼?!這個秘密已被人類埋進了墳墓。
——摘自《世界之樹蟲洞裏的寓言——生命》
<<CIDAA——超時空安全局第一部盜墓人第七卷諸神的黃昏分割線——CIDAA>>
碧綠的蕉葉盛著甘甜的漿果,不知名的小獸焦黃而滋著油光。活人、死人、未亡人圍坐在一起,大快朵頤,享受著美味的早餐。
“樹,乖!吃一顆水果,”妖孽將剝好的漿果塞進小樹的口中,嘮叨著,“不能光吃肉,你看未亡人先生光吃肉,越吃越瘦。”
未亡人先生麵無表情,隻是拚命啃肉。像條饑餓的瘋狗一樣。
小樹皺著眉,不情不願地把漿果囫圇咽了下去,警惕地盯著瘋狗一般啃肉的男人,也拚命加快了啃肉的速度。
一時間風卷殘雲,妖孽目瞪口呆。
“是我的,都是我的!”
小樹因為叼著肉而聲音含糊,雙手用力跟未亡人先生扯著最後一塊肉。
“樹,要學會分享!”妖孽掰著小樹的手,哭笑不得。
未亡人先生撒了手。而小樹撕下了一小塊,比了比,又撕下了更小的一塊遞了過去。未亡人先生愉快接過,塞進了嘴裏,津津有味。
小樹呲了呲牙,左右開弓,啃得興高采烈。就像一個勝利者。
未亡人先生對著妖孽伸出了三個手指說:“三歲。”
“證據?”妖孽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
“我們可以將兒童心理的發展水平分為四個時期,即動作的發展時期,出生到3歲;主觀或個性時期,3~5、6歲;客觀性時期,5,6~11、12歲;青少年時期,12、14歲以後。”
“具體情況?”妖孽就像一個參加會診的專家。
“動作發展時期,也可稱為感覺——運動階段。在這一時期,兒童總是通過不斷的反饋來達到發展的目的。例如,眼睛感知手的運動,覺得有趣,反饋到大腦中,手就繼續運動,以便繼續感知。由於兒童逐漸學會了走路和說話,他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加深了。在主觀或個性時期,為了從難以認識自己的境況中脫離出來,兒童表現出了‘時相’。在第一個時相裏,交替扮演角色的遊戲開始消失了,兒童開始喜歡自以為是;在第二個時相裏,兒童出現了一種新的需要,這就是要顯示自己、要別人承認自己的長處;在第三個時相裏,是一個新的轉向的進行。這時,兒童從本身找出來的長處不再能滿足自己了,而是需要用別人的長處來自我裝飾。樹先生是逆向的,正在從主觀或個性時期溯回到動作的發展時期,我認為已經到了三歲這個臨界點。昨晚上發生的,已經毋庸置疑。”
昨晚上發生的!!吃人的孩子!獸人的血肉糊上了小樹的口。用生命對整個人類說出“生命,應被熱愛”的口。對妖孽說出“我愛你,再見”的口……妖孽臉色大變:“未亡人先生的意思是,我的樹很快就會退回到口欲期?”
“口欲期?!很有趣的提法,可以具體闡述一下嗎?”
妖孽點了點頭:“這是母世界的智慧,指嬰幼兒時期處於一種完全不自立的狀態,依賴母親或其他養育者生活。基本沒有行動能力,口是嬰幼兒生活的中心和興趣的中心。吃奶是用口,饑餓或者不舒服的時候,用口哭叫;憤怒的時候,用口咬母親的****,抓到東西都往嘴裏塞,這是該時期兒童的惟一認識手段。”
“不知道我理解得對不對,”未亡人先生沉思了一會說接著說,“剛出生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或者準確地說,他們並不能區分自己和外部世界,加之成長完全依賴父母,並能得到尤其是母親良好的照顧和關愛,存在著自己即世界、自己即唯一的錯覺和假象,故而‘吃’的手段除了滿足自己對食物的需要外,還表達著‘將被吃的事物與自身融於一體,真正使自己獲得其滋養’的願望。這種假象的破滅始於嬰孩與母親的分離——當他們發覺母親的行動,尤其是母乳的供給不能由自己完全控製時,他們會本能地以哭鬧、咬母親的乳-頭等方式發泄自己的焦慮和憤怒,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斷乳和母親陪伴程度的減少,於是他們將體會到生命中的第一次‘哀傷’,即‘母親與我是不同的,她不受我的控製’,並借此完成對人我的區分,並開始形成‘自我’的概念與意識。而樹先生正好以此相反,逐漸失去‘自我’,”未亡人先生歎了一口氣,“或許整個人類,特別是如今的尼德人類都處於口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