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何止一步(1 / 2)

半月之後公孫瓚和張歧的廷奏傳至洛陽,朝廷為此展開了一次大辯論。

正方:意為重農,可為試點。

反方:違反朝廷製度,不顧大局,重責公孫瓚。

在公孫瓚升遷一事上沒幫上忙的公孫家族此次又沒為公孫瓚出頭,家族認為為一個庶子縣令賭上整個家族不值得。

公孫瓚和準丈人劉遠派人到處灑信、煽風,沒出半月中原州郡都知道有一個半吊子縣令免了農人賦稅和徭役。

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比時代快半步是天才,快一步就是瘋子。

免除農稅是利於天下大眾的好事,辦這好事的吊子縣令公孫瓚,快的又何止一步。

這一步早邁了1800多年。

天天盼,日日想,想出名想瘋了的公孫瓚終於盼來了路人皆知的名聲,這名聲,臭得快爛大街了。

隻因輿論掌握在知識分子手中,知識分子大多數是或官或商的有錢人,人數占絕對優勢的普通大眾隻能人雲亦雲。

中國直到魏晉之朝仍然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這點成就還是曹魏重臣陳群改良之後的官員提拔方式:九品中正製,更別提現在實行察舉製的大漢了,窮人想做官——沒門,也沒窗戶。

關於九品中正製和察舉製,煙卷就不多占篇幅了,網上到處都有資料。

辯論雙方口中爭奪的是道德製高點,而爭奪的實質卻是利益。

統治者高喊重農抑商,努力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第一個原因確實是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糧食單產比較少,如果從商人口增長,田地產出就會跟不上,最終導致國家糧食不足。

這裏稱統治者不太恰當,應該稱統治階層。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漢朝沒有獨立的商業,或多或少的都受到統治階層即世家門閥的控製和影響。

商人需依附於各世家門閥才能生存,不然沒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富商隻能任人魚肉,當然沒有任何政治背景能做成富商的人很少,讚助劉備的徐州糜家家主糜竺,在徐州政治地位就很高,後來糜竺成為蜀漢第一文臣,拜安漢將軍,地位高於同期的諸葛亮。

商人給所依附勢力提供錢帛,勢力給商人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和保護,看似關係很不錯,實際上世家套在商人身上的枷鎖從來都沒鬆過,壓製商人的社會地位就是其一,隻有這樣商人才能成為世家的永久提款機。

反方是控製大量商人的世家門閥:去掉農稅和徭役好辦,一張政令就可以解決,去掉之後的財政窟窿怎麼補?

提高商稅?那不行,那是與民爭利。

見鬼的與民爭利吧,見不得從商人身上多收一個銅子,那就代表世家會少收到一個銅子。

在與世家的博弈中,皇帝也做不到一言而決,還要靠這些人維持統治呢。

曹操廣納寒門,努力了一輩子,最後兒子曹丕還是向世家妥協,接受了九品中正製。

正方是寒門出身或者沒有商人依附的清官,他們在朝廷中是弱勢,想要以此為契機,壓製或削弱世家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