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紹下我從小長大的地方的地形構造,方便大家熟悉地理環境。我的老家位於湘西的深山裏麵,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小山村分為4個組,從上到下依次是鬥米界組,三岔口組,陳家嘴組和蘆茅坪組。聯係這四個組的是一條穿村而過的小溪。
小溪常年溪水嘩啦啦的流,十分清澈見底。自從我記事起從來沒有幹涸。可以說是我們村的母親河,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農人們。
我今天要講的這件事情和小溪的關係不大。但是和水有很大的關係。由於我們從小生活在大山的深處,經濟條件自然是十分的落後。我們自然享受不了城市孩子的很多待遇。每個孩子的童年除了學習自然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放牛。這樣既可以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又可以打發無聊的童年。
這件事情就要從放牛說起。陳家嘴組位於村子的中央,因為村子的地形呈現出中凸的形式,所以陳家嘴組的農田就享受不到小溪的滋養。為了方便灌溉,在60年代初,全組人在我爺爺的帶領下在山坡的高處修建了一座灌溉水庫。這樣就能使我們組的農田不需要靠天吃飯,旱澇保守。這座水庫成四方形,麵積大概有10畝左右,水深3-10米。
起初這座水庫周圍全部都是農田,但是隨著打工潮的興起,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農田就逐漸荒蕪了。自然就成了孩子們放牛的好去處。
在一個初夏的傍晚,夕陽西下。孩子我放學後回到家放下書包第一件事情不是吃飯,也不是寫作業。而是到自家的牛圈裏麵趕上牛和白天約好的小夥伴一起去放牛。
那時候我大概隻有8歲左右,每天也會趕著奶奶家的牛跟著小夥伴們一起去放牛。我們當時約好的放牛地點就是水庫周圍荒蕪的農田。一起大概有7-8個小夥伴。其中有一對是雙胞胎兄弟,哥哥叫阿玉,弟弟叫阿雄。一行夥伴趕著近20頭牛浩浩蕩蕩的向水庫邊走去。
到水庫邊之後,牛兒們看見綠油油的青草就拚命的去啃。不再理會他們的小主人。我們看見牛兒在啃草也就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的玩遊戲。不知不覺太陽就要下山,才反應過來該趕著牛回家填飽我們自己的肚子了。
我們便一股腦兒的散開,自己尋找自己家的牛。突然聽見雙胞胎兄弟中的阿玉大叫一聲說:“快看,這麼晚了水庫裏麵怎麼還有個女的在遊泳啊”我循聲望去。看見水庫中央確實冒出了一個女子的頭。紮著兩大條麻花辮子,年紀大約40多歲。臉即使在如血夕陽的映襯下也顯得有些許蒼白。幾個小孩子就都站在岸邊向水裏麵望著。
有個年紀較大的孩子還喊了一句說:"這應該不是我們村的人兒吧,怎麼不認識了"。是的,在這個小自然村一共就300來口人,彼此都很熟悉。除去外麵打工的青壯年,留守在家的都是老的老小的小。不可能有一個40多歲的女人會這麼晚在水庫遊泳啊。就在我們還在質疑的時候,那顆漏在水麵以上的帶著麻花辮子的頭顱突然向水裏麵鑽了進去。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們又等了很久,但是再也沒有冒出來。
突然有種陰冷的感覺浸透了全身,不禁打了個寒顫。大家就各自趕著自己家的牛默默無語的拔著飛腿朝自己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