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羅斯國家的起源(1 / 3)

這就是往年紀事,羅斯人源自何處,是誰成為基輔第一任王公,而羅斯國家又是如何產生的。

本紀事就是從此開始的。

洪水過後,挪亞的三個兒子——閃、含、雅弗瓜分了土地。東方地區分給了閃:波斯,巴克特裏亞,甚至遠到印度,寬至裏諾科魯爾,即從東方到南方地區;有敘利亞、直到幼發拉底河為止的米底、巴比倫、科爾杜納、亞述、美索不達米亞、古阿拉伯、葉利馬伊斯、英底亞,大阿拉伯,基利西裏亞,科馬基納及整個腓尼基。

南方地區分給了含:埃及、與印度接壤的埃塞俄比亞和另一個埃塞俄比亞,紅河從那裏流出而流向東方,菲瓦伊達、與基裏尼亞接壤的利比亞、馬爾馬裏亞、西爾西斯、另一個利比亞、努米底亞、馬蘇裏亞、位於加迪爾對岸的毛裏塔尼亞。(含領有的)東部地區有:基利基亞、帕姆菲利亞、皮西底亞、米西亞、利卡奧尼亞、弗裏基亞、卡瓦利亞、利基亞、卡裏亞、呂底亞,另一個米西亞、特羅阿達、葉奧利達、維菲尼亞、老弗裏基亞;還有一些島嶼:撒丁島、克裏特島、塞浦路斯島和格奧納河,後者又稱尼羅河。

北方和西方地區分給了雅弗:米底亞、阿爾巴尼亞、小亞美尼亞和大亞美尼亞,卡帕多基亞、帕弗拉戈尼亞、加拉提亞、科爾希斯、博斯普魯斯、麥奧提,傑烈維亞,薩爾馬提亞、塔弗裏亞居民、斯基泰、色雷斯、馬其頓、達爾馬提亞、馬洛西亞、帖薩利亞、洛克裏達、佩列尼亞(又稱伯羅奔尼撒)、阿爾卡底亞、伊皮羅提亞、伊利裏亞、斯拉夫人居住地區、利赫尼季亞、亞得裏亞、亞得裏亞海。雅弗分到的還有一些島嶼:不列顛島、西西裏島、埃沃亞島、羅得島、開俄斯島、列斯博斯島、基費拉、紮金弗、克法洛尼亞、伊塔卡、科爾西卡稱為伊奧尼亞的亞洲部分、流經米底亞和巴比倫之間的底格裏斯河;往北到龐特海(黑海)還有多瑙河、德涅斯特河、高加索山脈,即匈牙利山脈。從那裏到達第聶伯河那個山脈,以及其他河流:捷斯納河、普裏皮亞特河、德維納河、沃爾霍夫河以及往東流向閃的國土的伏爾加河。

在雅弗國土上居住的有羅斯人、楚德人以及其他部族:麥裏亞人、穆羅馬人、維西人、莫爾多瓦人、連水陸路地區的楚德人、彼爾姆人、佩切拉人、耶米人、烏果爾人、立陶宛人、齊米戈拉人、科爾西人、列特戈拉人、利比人。而波蘭人和普魯士人、楚德人則定居在瓦蘭海一帶。該海沿岸居住著瓦蘭人:從此往東一直到閃的邊境,從該海往西一直到英國人和沃洛赫人居住的地區,都住著瓦蘭人。雅弗的後裔有:瓦蘭人、瑞典人、諾曼人、哥特人、羅斯人、盎格人、加利人、沃格赫人、羅馬人、德國人、科爾利亞齊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等——在西麵他們與南方各國鄰接,並與含的部落相毗連。

閃、含和雅弗拋簽分了土地後,約定誰也不進入兄弟的地域,各自生活在自己那份領地上。人們都是同宗同族。當人們在大地上傳宗接代、繁衍越來越多時,大家就想建一座通天塔——這是約坍和法勒時期的事。於是大家聚集在示拿田野的地方修建通天塔,並在塔的附近修建一座巴比倫城;而那塔修建了40年,仍未竣工。上帝下凡看到了這座城市和塔,就說:看啊,他們全是同族同宗。於是上帝打亂了他們的種族,把他們重分成72個部族,遣散到世界各地。上帝把人們打亂重分後,刮起了一陣颶風,摧毀了通天塔。該塔的殘跡仍遺留在亞述和巴比倫之間,它高為……,寬為5433肘尺,這些殘跡一直保存了很多年。

在通天塔遭毀和部族重分後,閃的兒子們占據了東方各國,而含的兒子們則占有了南方各國,雅弗家族則占據了西方和北方各國。斯拉夫部族也來自這72種語言,它屬於雅弗的部落——被稱為諾裏基人,也就是斯拉夫人。

過了許多年,斯拉夫人在多瑙河流域,即現今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亞人的國土上定居下來。各支斯拉夫人就是從這些斯拉夫人那裏遷移到各地的,各自以其定居地而得名。例如,來到名叫莫拉瓦河定居的一支,稱為莫拉瓦人,而另一支就稱為捷克人。還有一支也同是斯拉夫人:即白霍爾瓦提人、塞爾維亞人和霍魯坦人。當沃洛赫人進犯多瑙河斯拉夫人,且定居在那裏並把他們擠走時,而這些斯拉夫人就遷到維斯瓦河流域居住,稱為良霍人,就是那支良霍人發展成波蘭人,另一支良霍人發展成盧季奇人,還有一支發展成馬佐維亞人,再有一支發展成波美拉尼亞人。

還是這支斯拉夫人來到第聶伯河流域定居,稱為波利安人,而另一支因為居住在林區,被稱為德列夫利安人;還有一支定居在普裏皮亞特河和德維納河之間的地區而稱為德列戈維奇人;再有一支定居在德維納河流域,並按一條注入德維納河名為波洛特小河而稱為波洛昌人。而那些定居在伊爾明湖周圍的斯拉夫人,還保持原有的稱呼——斯拉夫人,他們建立了一座城市,命名為諾夫哥羅德。而另一些定居在捷斯納河、謝姆河和蘇拉河流域的斯拉夫人,稱為謝維裏安人。斯拉夫人就這樣分居各處,而文字則根據他們的種族稱為“斯拉夫文”。

在波利安人沿這些山脈獨自定居時,這裏曾通行一條從瓦蘭人到希臘人之路,即從希臘沿第聶伯河而上,在第聶伯河上遊拖船上岸到洛沃奇河,再沿洛沃奇河駛進大伊爾明湖;沃爾霍夫河就是從該湖流出而注入大涅瓦湖,這個湖的出口通向瓦蘭海。經瓦蘭海可以航行到羅馬,而從羅馬可以經海路駛抵帝都,從帝都可以航行到龐特海,第聶伯河就流入此海。第聶伯河發源於奧科夫森林,向南流出,而德維納河的源頭也出自該森林,一直往北流,注入瓦蘭海。伏爾加河也發源於該森林,向東流出,通過70條河口,注入赫瓦利斯海。這樣,從羅斯可以乘船沿伏爾加河到保加爾人和赫瓦利斯人居住的地區,再往東可到達閃的領地;而沿德維納河可達瓦蘭人地區,從瓦蘭人那裏可到羅馬,從羅馬可到含的部落住地。而第聶伯河的河口通往龐特海;此海以羅斯海而聞名——據說,彼得的弟弟聖安德烈曾在沿海一帶傳教。

當安德烈在錫諾普傳教,來到科爾鬆時,他得知第聶伯河的河口離科爾鬆不遠,於是他想去羅馬,乘船通過第聶伯河河口,並從那裏沿第聶伯河溯流而上。結果他來到一處山巒前停泊上岸。翌日早晨起來他對自己以前的學生說:“你們看見這些山巒了嗎?在此群山中閃耀出神賜的靈光,這裏將會出現一座大城市,上帝還會興建起許多教堂。”他上了山,為群山祝福,豎起十字架,並向上帝作了祈禱,然後下山,這裏後來真興建了基輔城。他又繼續沿第聶伯河溯水而上,來到斯拉夫人居住的現在是諾夫哥羅德城所在的地方,他看見了生活在那裏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習俗,他們如何在洗澡時用樹條抽打自己,對此深感詫異。從此他登程前往瓦蘭人的國土,並來到羅馬。他講述自己如何傳經布道,介紹沿途的見聞,他說:“在來此的途中,在斯拉夫國土上,我看見過一樁怪事,那是座木結構的澡堂,把澡堂爐磚燒得通紅,洗澡的人脫光衣服,全身澆上製革用的葛瓦斯,舉起嫩綠的枝條,往自己身上抽打,把自己打得半死不活,好容易才從浴池裏爬了出來,然後用冰冷的水衝洗身子,人才恢複了活力。並且他們天天這麼幹,誰也沒有折磨他們,但他們卻自己折磨自己。他們如此來洗淨身子,卻並不感到痛苦。”凡聽過這種事的人都驚詫不已。安德烈在羅馬住了一段時間後,回到了錫諾普。

那時,波利安人獨自居住,管理著自己的氏族;因為在三兄弟(下文會談到——利哈喬夫注)出現之前就已有波利安人,他們生活在自己地區的氏族裏,各自管理著自己的氏族。三兄弟是:一個名叫基伊,另一個叫塞克,第三個叫霍裏夫,他們的姐妹是雷別奇。基伊住在山上,即現在的鮑裏切夫上坡道處,塞克居住在現今稱為塞科維查的山上,而霍裏夫居住在第三座因他而得名的霍裏維查山上。他們為自己的長兄修建了一座城堡,稱之為基輔。城市的四周都是森林和高大的鬆樹,在那裏可以狩獵。那裏的人都很有智慧,明白事理,被稱為波利安人,從此波利安人在基輔一直生活到今天。

有的人不了解情況說基伊是個擺渡人,他們說那時在基輔附近的第聶伯河彼岸有一渡口,因此人們常說:“上渡口去基輔。”但是,如果基伊是個擺渡人,那他又怎會去帝都?然而基伊是自己氏族的首領,去見過皇帝——我們隻是不知道去見的是哪一位皇帝。我們隻知道,據說他去覲見的皇帝給與他極其隆重的接待。他在歸國途中,來到多瑙河畔,看中了一個地方,建了一座不大的城市,想和自己的氏族一起在此定居,但附近居民沒讓他實現這個願望,直至如今多瑙河一帶的居民還把那座古城的遺址稱作小基輔。基伊回到了自己的城市基輔,在此死去;他的兄弟塞克和霍裏夫以及他們的姐妹雷別奇也都終老於此。

在這幾個兄弟死後,他們的後裔當上波利安人的王公,而德列夫利安人有自己的王公,德列戈維奇人也有自己的王公,諾夫哥羅德的斯拉夫人也有自己的王公,而波洛昌人所在的波洛特河流域也有自己的王公。從後者分化出來克裏維奇人,他們居住在伏爾加河、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的上遊地區,他們的城市是斯摩棱斯克。正是在此地居住著克裏維奇人,從他們那裏又分化出謝維裏安人。而在別洛奧澤羅(白湖)地區居住的是維西人,在羅斯托夫湖地區居住著麥裏亞人,在克列希諾湖地區也有麥裏亞人。而在奧卡河流域——在奧卡河注入伏爾加河的地方是各操自己語言的穆羅馬人和操不同語言的切列米西人,還有講不同語言的莫爾多瓦人。在羅斯隻講斯拉夫語的人有:波利安人、德列夫利安人、諾夫哥羅德人、波洛昌人、德列戈維奇人、謝維裏安人、布格人,後者其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他們住在布格河流域,後來才開始稱沃倫人。下麵列舉的是給羅斯納貢的其他部族:楚德人、麥裏亞人、維西人、穆羅馬人、切列米西人、莫爾多瓦人、彼爾姆人、佩切拉人、雅米人、立陶宛人、齊米戈拉人、科爾西人、納羅瓦人、立沃人——這些人都有自己的語言,他們是居住在北方各國的雅弗的後裔。

正如我們已經提及,當斯拉夫人要居住在多瑙河流域時,所謂保加利亞人從斯基泰人即可薩人那裏遷徙過來,並定居在多瑙河沿岸,他們對斯拉夫人來說是暴虐者。後來又來了白烏果爾人,他們驅逐了沃洛赫人,繼承了斯拉夫人的土地,沃洛赫人在他們之前就搶占了斯拉夫人的土地。要知道這些烏果爾人的出現是在希拉克略皇帝執政時期,他曾出兵攻打波斯國王赫茲洛伊。那時有一支奧勃爾人,曾和希拉克略皇帝交戰,並差點將其俘虜。這些奧勃爾人也和斯拉夫人交戰,折磨杜列勃人(也是斯拉夫人),淩辱杜列勃人的妻室:如果有哪個奧勃爾人要出門,他不讓套馬或套牛拉車,而是命令套上三四個或五個杜列勃人的妻子,拉他一個人。他們就是這樣折磨杜列勃人。而這些奧勃爾人身材魁梧,高傲自大,於是上帝將其滅絕,所有人都死光,未留下一個奧勃爾人。羅斯至今還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像奧勃爾人那樣消失得無影無蹤。”——既沒有他們的部落,也沒有他們的後代。繼這些奧勃爾人之後來的是佩徹涅格人,其後是烏果爾人路經基輔,不過這是後事——在奧列格執政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