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嵐殿中的師生(1 / 2)

大楚皇朝隆祥十七年,皇朝文嵐殿內,三個孩童圍繞一白衣峨冠長者而坐,雖然他們臉龐稚氣不脫,卻都是神色肅穆,傾心聽那長者談經論史。

文嵐殿乃是諸皇子修習文學之地,負責教授眾皇子的則是國教院的首席布衣席師。自大楚開國後,武祖感前朝太傅之製甚不利於國體,隻因太傅亦在朝中為官,朝中黨派分明,太傅亦不例外,給皇子講學時所授經義不免帶有偏見。而前朝滅亡之由,也與此有關。

前朝亡國末帝,自少時便聽太傅仁義至上論,成了一個滿腦隻知求仁存義之君。這樣的君主,怎能將已經搖搖欲墜的帝國扶正?性格溫文懦弱的末帝在權臣和奸佞把控朝政和一味歌功頌德下,全不覺各地紛亂已起,帝國末日已近。直至武祖在亂世中橫空出世,以拔鼎之力和蓋世氣魄迅速統一四境,建立大楚帝國,成就不世之功。

武祖遂設立國教院,作為天下最崇高的學府。大楚開國千年來,朝廷官吏多出於國教院,於是國教院便成了天下習文之人的聖殿。而每十年一次的國教院入院試,不論出身,隻論學識,擇優而取。故在楚國寒門文士的眼裏,這入院試就成了鯉躍龍門的機會。自不提為這十年一試,多少文士寒窗苦讀,拜師遊學,單是大楚皇室的皇子們,也需在文學上勤加修習,因為他們也要參加入院試,隻為武祖遺訓中有“楚室皇族,存文知禮”的條例。

教授皇室子弟的人,稱布衣席師。布衣席師無有官職,卻在國教院中地位崇高,他們是師道的象征,胸中自有經綸萬千。他們卻從不參與朝政之事,這卻是武祖定下的規矩沿襲至今了。而大楚皇帝的兒子,諸皇子的課業便是由首席布衣席師負責,可以說,天下最博學的人,便是他了。隆祥年間的首席,就是天下文士無不推崇備至的公孫羽。

易安公孫羽,文章助爾曹。他自十七歲後名動天下後,五十年間,文林中巍然不倒,成泰山北鬥之長者。楚國文士都視之為模楷,想拜在其門下的人不計其數。而公孫羽收門人甚是嚴格,三十年隻收了七個人。這七人皆成大器,屬文林之秀。公孫一門,遂有翰林之稱。二十年前,先皇禮聘其為首席布衣席師,他便悉心於教習皇子文學經史。又是三年,太子登基,便是如今的楚皇,仍是讓其擔任首席,更是以師禮待之。

此時此刻,文嵐殿內那麵容溫煦的白衣長者就是公孫羽,那三個孩童自是當今楚皇的皇子。說來也巧,這三個孩童卻是一母所生。坐於南麵的是當今楚國皇太子,楊潯。坐於東西兩邊的分別是二皇子楊易和三皇子楊禮。

三個皇子都是全神貫注地聽著公孫羽授課,酷肖的臉龐上是一般的認真神色,眼神透出對公孫羽的尊敬和求知的渴望。公孫羽看在眼裏,甚是欣慰,覺得天佑楚室,不枉費自己一番苦心了。

“啪”,公孫羽合上手中書卷,踱步至殿中,他看向窗外,陷入沉思。三個皇子亦是對方才所授有所思悟,彼此間看了看,隱隱地笑笑,而最小的楊禮略帶調皮,對著兩個哥哥吐了吐舌頭,才低下頭看自己的卷籍。也難怪,再尊師好學,也隻是十歲的孩子,調皮的天性還是有些的。楊易卻是瞪了弟弟一眼,翻書去了。南麵的楊潯,笑著看著兩個弟弟的小動作,搖搖頭,取出《國策》,自是勾勾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