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豐富著迷小學課外生活三(1 / 3)

5、電視成了教子的好幫手

(藤媽心語)不為做而做,不為習慣而習慣,順勢而為,上善若水。如@中裏巴人的微博所說:“舒其所欲發,則內外合力,不治而治。不可恃藥力之毒,逆勢強壓,如石頭壓草,費力而無功。”養育孩子也是如此:順勢而為,舒其所欲發,內外合力,不教而教,自然而然。好風憑借力,送爾上青雲!

我知道有很多專家及家長不讓孩子看電視,可是每個家庭都有自己難念的經,每件事也都有利弊兩麵,就看家長的思路了。

女兒是看電視長大的,而電視也成就了她。最初在國內的時候,她喜歡看《teletubbies》(《天線寶寶》)。那時候她兩歲左右,也不認識時間,可是每天到時就記得要看這個。為了看電視,她還自己學會了開關電視機。這個現象著實讓我吃驚,心想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呢?會不會平時我小看了女兒呢?

我細心觀察,發現女兒會做很多事,當然有時也會惹事兒。那會兒她兩歲左右,學會了到處去碰、抓、摸、拿、跑、摔、撕等。最搞笑的是,有一次我打掃房間,她就像個小尾巴,跟在我後麵。我把舊報紙搜羅在一起,然後開始撕報紙,她聽了撕報紙的聲音,就樂不可支起來,笑得前仰後合的。我試圖想明白這其中的緣由,最後還是不得而知。但為了女兒的笑聲,我就每天和她一起撕報紙,她就每天笑啊笑啊的。這個行為一直持續到她有了新的好玩的目標為止。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電視節目已經不能滿足她了,所以我又用VCD給她看迪士尼的動畫片,我也會和她一起看。她為了能自己放動畫片,居然自己學會了放碟片。直到現在,我都能記起女兒坐在地上,小手指頭按著VCD(那時還沒有DVD)的開關,進、出、進、出,反複試著這個“奇妙的小東西”。結果,樂極生悲,VCD開關失靈了,碟片鎖在裏麵拿不出來了,她急得哭了起來,最後還是我拿著螺絲刀把機子打開,才把VCD修好了。自此之後,女兒看碟片就不太需要我幫忙,自己會換碟、放碟了。

到了新西蘭之後,每天從幼兒園回來的時候,已經過了下午5點,兒童節目過了黃金時間,隻有周末的時候,她能看上自己喜歡的節目。後來上了學,下午3點放學,隻要沒有其他活動,女兒就能看會兒電視。

我從不對孩子的選擇做判斷、下結論,比如一些家長可能會說“你做這個有什麼用啊?”“還不快寫作業去,就是懶”,諸如此類的話我是從來都不會說的。因為我不想被別人這樣評論,所以也不想這樣評論他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在外麵不會這樣說,但在家裏可能就會覺得說了也無所謂。這種思想的根子就在於“孩子是自己的”,因為是自己的,所以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歸根到底,還是“老一套”思想在發生作用。

女兒5歲的時候開始上學,需要提高英語水平,電視就成了最好的幫手。她看了不少英文的卡通片、本地電視上的兒童電視節目,再加上圖書館的書籍,還有從學校帶回來的閱讀書籍,這些也構成了她基本的知識來源。她對那種有互動的兒童電視節目很感興趣,也會跟著參加。我看過幾次兒童電視節目,基本上以互動為主,以參與為主,題目與內容都是緊扣孩子的實際生活,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此外還教一些新穎的玩意兒,比如跳舞、唱歌之類,有時候也征集有興趣的小朋友參與節目的錄製。女兒不僅看電視,每次還把電視的內容講給我聽,讓我了解她在看什麼,為什麼喜歡一樣東西。

我還利用電視成功地讓女兒開始說中文了。由於剛上學的時候,需要提高英語,所以我一直和她用英語對話,這樣過了一年左右,我發現女兒的英語進步飛快,可是卻不愛說中文了。她在學校學了一個學期的中文,也不再學習了。我跟她講中文的時候,她用英語回答,開口閉口都是英文。我想這不是孩子的問題,當時是希望孩子英語進步,結果有點過頭了,現在就要再“糾正一下”。

我試了每天教一個中文字,她堅持了沒幾天,就沒興趣了。到中餐館時,我也抓住機會教她認字,導致她很長一段時間不吃中餐了。我覺得沒招了。這個時候,電視劇《還珠格格》開始播映了,DVD也出了,我就想幹脆試試這個吧。假期的時候,我去租了《還珠格格》DVD。開始時,我一個人看,女兒沒興趣,後來隨著劇情的展開,我發現女兒也慢慢地開始有興趣了。就這樣,經過一個假期中文電視劇的熏陶,她不僅講中文了,而且偶爾還能蹦出四個字四個字的成語。

我一直是個喜歡哲學的人,知道一分為二的好處。借用一個女兒喜愛的方式,讓中文重回我們的生活中,是我很得意的一件事。比起那些強迫孩子學中文的家長,我輕鬆很多,而女兒也沒受什麼罪,不僅沒受罪,而且還很享受這個過程。

6、廣告單裏練就生活技能

(藤媽心語)孩子受母親的影響是深遠的。經常有人說女兒的聲音和我很像,有多年不見的親戚說女兒和我的說話方式也很像。日子是一天天過的,就在不經意間,我影響了女兒,後來女兒又影響了我,我們之間的母女關係就是這樣親密地維係著。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乏機會,缺的是眼光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