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內分泌、代謝係統綜合征。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血糖調控相關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係列代謝紊亂。臨床以高血糖為主要共同標誌,久病可引起多個係統損害。病情嚴重或應激時可發生急性代謝紊亂如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可分為Ⅰ型和Ⅱ型,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終身疾病,主要表現為慢性高血糖並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障礙。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能根治。我國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正在由植物型向動物型轉變,高熱量食物正在增多,因而造成了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的局麵。此外,人們糖尿病知識的缺乏,體力活動的減少,心理應激的增多,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和不科學也為糖尿病發病率的上升推波助瀾。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的進展,糖尿病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球性的健康威脅。全球範圍來看:1995年Ⅰ型糖尿病患者數量約為350萬,Ⅱ型糖尿病患者約為11480萬;到了2000年Ⅰ型糖尿病患者數量達到了440萬,而Ⅱ型糖尿病患者數量達到了14680萬;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等權威機構預測,到2010年,該組數據將會分別達到550萬和21530萬。我國在1980年曾經對全國14省市大城市30萬人口進行調查,糖尿病患病率為0.67%;1996年采用自然人群、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對全國11省市20~75歲42751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與1980年調查結果相比,16年間上升4.8倍。二體療的作用(一)體療對Ⅰ型糖尿病的作用1.提高心血管功能運動會導致骨骼肌毛細血管擴張總外周阻力明顯下降,這種改變有利於增加排血量並降低血液輸送至骨骼肌的阻力。有氧運動可以降低安靜時和運動時的血壓、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安靜時的心率,增加心輸出量,提高心髒功能;影響血液中的脂類代謝,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改進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2.調節能量平衡,降低體重和減少體脂糖尿病患者大多伴隨有肥胖的發生,而肥胖也是引發各種疾病的危險因素。運動能增加能量的消耗,調節能量平衡。長期規律的運動還可提高安靜時的基礎代謝率。因此運動可以增加能量支出,降低體重,維持能量平衡。運動還可以減少體脂,改善身體成分組成。長時間的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增加脂肪的供能比例,消耗更多脂肪,這樣就能減少脂肪含量,增加瘦體重量。3.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有氧運動增進胰島素的敏感性已經得到了較多研究的證實,部分研究者認為有氧運動甚至能夠使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正常化。(二)體療對Ⅱ型糖尿病的作用運動療法在治療Ⅱ型糖尿病中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廣泛的認可,國內外相關研究報道不勝枚舉。自1994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給出的“以藥物、飲食、運動為主的綜合療法”的建議以來,世界範圍內糖尿病患者已廣泛采用這一療法。
1.增強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胰島素抵抗貫穿整個Ⅱ型糖尿病的發病過程。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增強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或消除胰島素抵抗。此外,運動通過增加骨骼肌細胞膜葡萄糖轉運蛋白的表達,增加非胰島素依賴性組織的葡萄糖攝入等環節協同作用,以降低胰島素抵抗和增強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2.調節糖代謝、降低血脂,有利於血糖的控製運動特別是中等強度力量性運動可促進骨骼肌對血液中葡萄糖的直接攝取和利用,從而提高胰島素轉運血糖的活性。此類運動可以使肌細胞內葡萄糖轉運磷酸化作用加強,肌糖原合成成倍增加,還促使骨骼肌細胞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及轉運蛋白信息核糖核酸的含量增加,使肌肉攝取葡萄糖增加,受體後作用改善,胰島素與其受體結合增加,從而減少了胰島素抵抗。同時骨骼肌對葡萄糖利用增加的程度,與肌肉收縮的強度、肌肉血流增加的程度和血液中胰島素水平有關,因而Ⅱ型糖尿病患者在進行力量性練習時要求運動有一定強度,胰島有一定功能,無嚴重並發症等。3.加速脂肪分解,降低血脂和控製肥胖運動後機體能量的消耗,可以提高肌肉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脂肪分解,尤其是肌肉和脂肪組織動員三酰甘油產生遊離脂肪酸,從而降低了三酰甘油,而且糖代謝的改善也間接改善了脂代謝紊亂。脂肪分解加速,也進一步促進減肥,控製肥胖。4.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壓運動能提高最大攝氧量,增加血管彈性,降低血壓,使循環和呼吸功能得到改善。5.改善凝血功能體育運動增加血小板數量和血小板活性,可激活凝血機製,但更重要的是體育運動可促進凝血酶生成和纖溶酶活性,減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這一點對於有輕微心血管並發症和有心血管並發症趨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6.促進心理健康,改善睡眠,增強機體對外界應激的耐受性運動能改善腦神經功能狀態,使患者精神上有爽快感、充實感、滿足感,消除應激,提高精神的耐受力、決定力、意誌力、自製力和創造力等。三運動療法的適應證與禁忌證糖尿病運動療法主要適用於輕度和中度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症Ⅱ型糖尿病是最佳適應證。對穩定期的Ⅰ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較好控製後也可進行運動鍛煉,以促進健康和正常發育。運動療法的禁忌證:(1)嚴重的心髒病(心力衰竭、嚴重的心律失常、不穩定的心絞痛和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嚴重的心瓣膜病);(2)嚴重的高血壓;(3)嚴重的呼吸係統、代謝係統(糖尿病、甲亢等)、肝腎疾病以及貧血等;(4)急性炎症,傳染性疾病;(5)下肢功能障礙、骨關節病等;(6)精神疾病發作期;(7)急性感染;(8)糖尿病腎病;(9)重症心腦血管病;(10)增殖期視網膜病變;(11)空腹血糖大於16.7mmol/L;(12)立位低血壓;(13)足潰瘍。患有上述禁忌證者應積極治療,控製症狀;待症狀得到較好控製後,再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以提高機體抵抗力。四體療的方法(一)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療法適用於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鍛煉方法是一種低等至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稱耐力運動,主要是由機體中大肌肉群參加的持續性運動。
這種運動方式對增強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改善血糖、血脂代謝都有明顯作用。運動時應掌握好適宜的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度和運動方式等。1運動強度運動強度決定運動的效果,一般認為隻有當運動強度達到40%~60%最大攝氧量時才能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功能。如果運動強度過低隻能起安慰作用,達不到治療效果。如果運動強度過大,無氧代謝的比重增加,治療作用降低,且可引起心血管負荷過度,應予避免。由於在有效的運動鍛煉範圍內,運動強度的大小與心率的快慢呈線性相關,因此常采用運動中的心率作為評定運動強度大小的指標。2運動時間合理的運動時間包括兩方麵:一方麵,指每次應持續的運動時間;另一方麵,指一天中較適宜運動的時間。通常每次運動的時間可自10分鍾開始,逐步延長至30~40分鍾,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間歇時間,但達到靶心率的累計時間一般以20~30分鍾為佳。因為運動時間過短,達不到體內代謝效應;如果運動時間過長,再加上運動強度過大,則易產生疲勞,加重病情。一天中較適宜運動的時間,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並注意與飲食、藥物等治療相互協調,相互配合。通常糖尿病患者應避免空腹運動,而以餐後運動為宜。餐後因攝入食物,加上餐前使用了降糖藥物或胰島素,能阻止肝糖原的分解,又能促進肌肉利用外源性葡萄糖,達到糖代謝平衡。在餐後進行運動時,應注意避開藥物作用的高峰期,以免發生低血糖。例如,正規胰島素的高峰時間為注射後2~4小時;口服降糖藥高峰時間因品種不同而異,以優降糖為例,為服藥後的1.5小時左右。因此,使用正規胰島素或優降糖的患者,運動時間一般以餐後0.5~1小時為宜。若必須在藥物作用高峰期進行運動或體力勞動,則應適當補充飲食,以維持血糖平衡。3運動頻度一般認為每周運動鍛煉3~4次是最適宜的,可根據每次運動的運動量大小而定。如果每次運動量較大,間歇宜稍長。但運動間歇超過3~4天,則運動鍛煉的效果及蓄積作用就將減少,難以產生療效,因此運動鍛煉不應間斷。如果每次運動量較小,且身體條件較好,每次運動後不覺疲勞的病人,可堅持每天運動一次。4運動方式比較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有步行、慢跑、遊泳、劃船、阻力自行車、有氧體操等。進行適當的球類活動、太極拳、木蘭拳、原地跑或登樓梯等也是一些簡單可用的運動鍛煉方法,可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和環境條件加以選擇。每次運動前還應做好準備活動,運動後做好放鬆活動。(二)Ⅰ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療法Ⅰ型糖尿病的治療原則與Ⅱ型糖尿病治療原則不同,一旦確診就宜首先實施胰島素治療和飲食控製,待血糖得到較好控製後再實施運動療法。運動是兒童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一個促進因素,運動鍛煉對Ⅰ型糖尿病患者有兩重意義:一方麵,可促進患兒生長發育,增強心血管功能,維持正常的運動能力;另一方麵,可提高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胰島素的作用,有利於血糖的控製。經常參加運動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其糖代謝控製較好,今後並發症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均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