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2 / 3)

一久瘧不愈。及三陰瘧三日一發者。諸藥不效。惟以白術一兩或二兩加生薑五七錢。水煎一杯。於寅時服之渣再煎。於上午再服。如熱多者。以當歸一兩餘。代白術。如脾腎兩虛。諸藥不效者。用近效白術湯一日兩服。服到十日必愈。(書成。友人自安徽回贈餘醫書一帙。乃張心在新著附經也。中有三陽交於膽。三陰交於脾。三陽之瘧治膽。三陰之瘧治脾句。真是名言可佩。此君若得名師益友而講論之。將來為醫中一巨擘。恨未悟其人。)一初病瘧。世稱胎瘧。纏綿難愈。與痘疹之症。本於胎毒無異。宜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或合小柴胡湯。

一久瘧不愈。不必治瘧。隻以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兼吞桂附八味丸。調理半月無不痊愈。今醫俱遵景嶽法。用何人飲休瘧飲方中。以何首烏一味為主。據雲中和之道。其實苦澀之品不能食入。餘屢見久服此藥。多變出腫脹等病。學人不可不知。

痢疾屬性:下痢穢濁膠粘似膿似血。小腹隱痛。欲便不便的裏急後重是也。舊說偏寒偏熱。主補主攻。皆不可拘執。唯所列死證數條。緣時醫治不得法流連致死。或過信前醫之說。棄而不治。

坐視其死。餘目擊心傷。日夜焦心。從內經仲景言外之旨。及散見於各條之下。一一體認。

而參以所治之症。大有所悟。藥到病瘳。厥效彰彰可紀。請先言救逆之道。而次及恒法。

一醫書雲。脈沉小者易治。脈浮大者難療。又雲發熱不休者死。此遵內經腸一論。執一不通之過也。餘別有所悟。脈浮為表邪。浮而兼大。是表邪浸於陽明之界而下利。仲景有葛根湯。等治法發熱不休。非感冒風寒。即是經絡不和。宜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祛風寒以調經絡。人參敗毒散加老米。名倉廩湯亦是此意。但藥力輕薄。不能速效耳。大抵初病治法。

發熱惡寒者。香蘇飲加防風川芎。以取微汗則愈。重必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之類。若寒熱往來多嘔者。必用小柴胡湯。若熱多而口渴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主之。若發熱不惡寒裏急後重者。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照古法先煎葛根。後煎諸藥。日服二三劑。必愈。若用痢門方。如芍藥湯之類。其邪無不陷入變危者。餘深恨倪氏痢疾三方。為殺人主具。

一醫書雲。腹痛不休者死。按其治法。不過用木香檳榔砂仁及消食行滯之品。安能以救死症。若果消渴。口中熱。胸腹脹滿堅實而拒按。為實症。三承氣湯可以擇用。或以三一承氣湯代之。若果不渴。口中和。脈遲小而無力。或手足冷。腹痛而喜按。為虛寒症。非四逆湯不可。若腹痛而下痢重滯者。再加生白芍三錢。如腹痛不止。虛煩而喜按。脈弦者。為肝邪克土。宜小建中湯。服一時許。即以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白芍藥繼之。神效。

一醫書雲下痢純血者死。下痢如屋漏水者死。按其治法。不過用阿膠地榆槐花蒼術之類。

安能以救死症。如果下奔鮮血。口渴便短。裏急後重。脈盛者為火症。宜白頭翁湯。一日二服。虛人及產後。加阿膠甘草。亦有下鮮血而非火症者。若血帶黯而成塊者。屬熱者少。屬寒者多。俱宜從脈症細辨之。若口中和。脈細。小便長。手足冷者。屬虛寒無疑。宜以理中湯。加灶心土八錢主之。下血多者。宜間服黃土湯。一日二服。三日漸愈。蓋以脾胃如分金之爐。理中湯分其清濁。是治其本源也。屋漏水。即血水之黯滯不稠者。為虛寒症。誤用寒涼攻破所致。若見咽痛。語言無序。半日必死。亦用理中湯救之。

一醫書雲能食者輕。不能者重。絕食者死。發嘔者死。蓋不能食。有食滯。即宜以平胃散加消導之藥。若脾胃虛弱。即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及理中湯。健脾以運胃。又有辨於其微者。

不即是噤口痢。丹溪用人參石蓮肉黃連煎湯。入生薑汁。徐徐呷之。隻認作濕熱上衝之症。故不效。宜參上諸法治之。若食入即吐不利於香砂橘半者。宜用幹薑黃連黃芩湯。苦辛以開拒格。若胸滿而吐。及幹嘔吐涎沫者。宜吳茱萸湯。溫鎮以和土木。其效如神。凡心下痞滿。從仲景三瀉心湯。及濃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等。擇用如神。

一醫書雲。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餘放金匱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之例。可知產後宜照病用藥。毫無顧忌。又雲小兒出痘後即發痢者死。餘以為不盡然。大抵產後失於過溫致死痘後失於過寒致死。俱因病而藥之。不必泥於一說。

恒法屬性:一痢疾無外症惡症。但見裏急後重便膿血者。三日內。俱宜芍藥湯。(六十)一痢疾腹中撮痛。或下血片。及噤口惡痢。諸藥不效者。宜鬥門秘傳方。(七十)一痢疾不論新久。以陳米湯送下香連丸三錢。一日三服。極驗。至於久痢。以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送下。法本薛氏多效。

一久痢諸藥不效。審其為虛脫不禁無餘邪者。宜真人養髒湯。(七十五)一久痢流連不愈。愈而又作。名為休息痢。是堵澀太早。餘邪未盡。宜羊脂四錢。白蠟三錢。黃連末三錢。白蜜八錢。烏梅肉炒研末二錢。血餘灰三錢。煎攪為丸丸如桐子大。以米飲送下三十丸。日三服。此孫真人法也。又有服補中益氣湯。不應。反下鮮紫血塊者。

此久風成食泄。風氣通於肝。肝傷不能藏血也。宜玉屏風散。去白術。倍防風。加羌活葛根升麻主之。宜玉屏風散。(六十七)一洞泄寒中。注下水穀。赤痢白痢。食已即出。

食物不消者。宜聖濟附子丸。(七十)時疫屬性:(修園新訂)程山齡雲。時疫之症。須知有來路兩條。去路五條。何謂來路兩條。疫有在天者。在人者。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自人受之。皆從經絡而入。或為頭痛發熱咳嗽。或頸腫發?大頭風之類。斯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鄉。以及闔邑。病氣穢氣。互相傳染。其氣從口鼻而入。其見症。憎寒壯熱。胸膈飽悶。吐黃涎。乃在人之疫以氣相感。與天無涉。所謂來路兩條者此也。夫在天之疫。邪從經絡入。寒多者。治以辛溫。宜五積散。熱多者。治以辛涼。

宜九味羌活湯。審其氣虛不能作汗者。宜人參敗毒散。熱甚格邪。不作汗者。宜防風通聖散。

若發頤及大頭症。是風火相乘而為毒。宜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金銀花桔梗貝母栝蔞仁之類。

俾邪從經絡入者。仍從經絡出。此以發汗為去路也。在人之疫。邪從口鼻入。或香蘇飲。

加玉竹川芎忍冬。或神術散。加葛根蔥頭。或藿香正氣散之類。俾其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此以解穢為去路也。至於經絡口鼻所受之邪。傳於陽明之經。則為自汗大渴大熱斑黃等症。宜甘露飲。生其津液。以為勝邪回生之本。甚者必用人參白虎湯。以清陽明散漫之熱。

此以清火為去路也。如入於胃腑。則為譫語發狂。大便實小腹拒按等症。宜三一承氣湯下之。或內有實熱外有實邪者。宜防風通聖以兩解。此方。疫症第一良方用之得法。不論新久。

頭頭是道。此以攻下為去路也。複有虛人患疫。或病久變虛。或誤治變虛。須用四物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加減。此以補養托邪為去路也。要之疫症必從大汗而解。人壯者。不戰而汗。人虛者。必戰栗而後大汗。汗未徹者。俟七日後而又作汗。以上五法。該於發汗一法之中。散邪。是發汗正法。而穢濁之氣襲經絡。不以辛香解之。則汗不出。火邪內燔。血幹津涸。非清火。則陰氣不滋而汗不出。胃氣壅塞不攻。其實。則濁氣不解。而汗不出。汗由液化其出自陽。其源自陰。非補養陰陽。則氣血不充。而汗不出。此發汗一法。為治疫大關頭。有汗則生無汗則死。若治之失法。或涸其汗源。或強逼使汗皆枉其死也。可不慎哉未汗。宜陽脈。忌陰脈。已汗。宜陰脈。忌陽脈。

避疫法屬性:避疫之法。惟在節欲節勞。仍勿忍饑以受其氣。膽為中正之官。膽氣壯。則十一經之氣賴以俱壯。邪不能入。醫統雲男人病邪氣出於口女人病邪氣出於前陰。其對坐之間。必須識其向背。或以雄黃塗鼻孔中。從容察位而入。

暑症屬性:潔古謂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暑陰而熱陽。未免稱名不正。蓋夏日炎炎。

人觸之則生暑病。即為中熱。無非動以得之。他若畏熱求涼。涼襲於外。則為發熱惡寒頭痛項強等症。宜九味羌活湯以散之。涼中於中。則為吐瀉腸痛。宜理中湯以溫之。若兼煩躁則間用涼水調下大順散病雖作於暑月。不得以暑病名之也。大抵暑症辨法。以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洪而虛為的。輕者為傷。以六一散蕩滌熱氣。從小便而泄。若暑熱閉鬱而無汗。必用香薷飲。發越陽氣。徹上徹下。解表兼利小便。則愈。重者為中。大渴大汗。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或汗出身熱而兩足冷者。是暑而挾濕。宜白虎加蒼術湯主之。若中暑昏悶不醒並伏暑停食吐瀉。用半夏四兩醋煮茯苓甘草各二兩。共為末。以生薑汁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開水送下。若昏憒不醒者。研碎灌之立蘇。此孫真人之神方也。(名消暑丸。為暑症第一神方。)至於生脈散清暑益氣湯。為暑傷元氣而立。或預服以卻暑。或病愈後以收功。

非暑病正方也。

六一散(五十二)香薷飲(四十一)清暑益氣湯(九十六)生脈散(七十八)濕病屬性:濕有從外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入。其症頭重腰冷。一身盡重。冷漿瓜果。皆自內得。其症泄瀉腹脹。腸有水氣。淋濁痰飲。然外濕亦可漸入於內。內濕亦有浸漬於外。失此不治。則鬱而為熱。變症多端。不可不察。濕脈多緩。(是怠緩。非和緩。)浮大者易治。沉細小者難醫。

一內外濕總方。宜二陳湯加蒼術白術羌活王之。外濕加紫蘇防風豬苓澤瀉幹葛木瓜主之。內濕。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食積。加山楂麥芽枳實。寒濕。加幹薑。濕熱。加黃連黃芩。熱輕者。隻用連翹。檳榔時嚼。亦妙。(八十二)受濕腰痛。其痛冷重沉著。如帶五千錢。宜腎著湯。(八十四)白濁不止。為濕熱下注。婦人白帶亦然。宜萆厘清飲。如婦人白帶。加半夏芡實苡仁黃柏生白術主之。(八十三)一傷濕一身盡痛。不可轉動。宜一味白術酒。(八十五)一蒼術多脂易黴而治濕。與僵蠶死於風而治風。驢皮動火製成阿膠而降火。俱是造物妙處。即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其屬是也。蓋濕邪在人腸胃。原自不安。一得蒼術。氣味便與之合一。氣從汗出。味隨水穀下行。先誘之。而後攻之也。

頭痛屬性:大抵暫痛為邪。久痛為虛。邪則分寒熱而除之。虛則審陰陽而補之。然亦有久痛為邪所纏。新痛因虛而發者。當因脈證而辨之。脈浮滑者生。短澀者死。

一傷寒六經俱有頭痛。太陽痛在腦後。必連項強。宜九味羌活湯。加蔥白三根。陽明痛在額前。必連目眶。宜升麻葛根湯。少陽痛在側。必兼兩脅痛多嘔。宜逍遙散。去白術。

加半夏黃芩川芎。太陰無頭痛。然濕土動而生痰。亦為頭痛。宜二陳湯。加製南星蒼術川芎。少陰頭痛。脈細俱欲寐。宜五積散。加細辛附子。厥陰頭痛如破。幹嘔吐涎沫。宜吳茱萸二錢。人參一錢五分。生薑四錢。大棗四枚。水煎服。名吳茱萸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