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1 / 3)

屬性:(腫者。皮膚腫大也。脹者。心腹脹滿也。臌者。心腹痞滿。而四肢瘦小。昔人謂之蠱腫症。從來有氣腫水腫之辨。內經以按之而不起者為氣。即起者為水。後醫多反其說。

然氣滯水亦滯。水行氣亦行。正不必分。總以不起為腫甚。即起為腫輕。腎囊及莖中腫。大多死。脈本沉。若浮而弦。宜發汗。若浮而鼓指有力。宜越脾湯。若浮在皮外。多死。若沉而緊。宜麻黃細辛附子之類。若沉而緩。易愈。若沉而微細。宜溫補。初起。麵上微腫。兩目下名臥蠶。更腫些。一身覺重滯。微喘。小便不利。即腫症之漸。宜如皮膚腫大。氣喘小便不利。宜五皮飲。上腫。宜發汗。加蘇葉防風杏仁各三錢。下腫。宜利水。加豬苓防己各二錢。木通一錢。

小水多。為陰水。加附子幹薑各二錢。白術三錢。川椒木香各一錢。小便不利。為陽水。加防己豬苓知母各二錢。凡脈虛人羸。宜加白術人參肉桂附子。脈實人健。加萊菔子枳殼各二錢。凡畏風之甚。宜加生黃。三四錢。或再加附子二錢。(八十)如小便點滴俱無。氣喘口不渴。宜滋腎丸。(九十四)如前藥不效。宜用濟生腎氣丸。藥料作湯服。或前症愈後。亦以此丸服一月收功。

濟生加減腎氣丸。(一百零九)如服利水之藥。而小便愈少者。補中益氣湯。首煎照常服。二煎服後。以手指探吐。(五)愚按。水腫病。淺者照上法治之愈矣。深者。必遵金匱五水而治之。餘著有金匱淺注。頗有發明。風水由於外邪。法宜發汗。皮水者。外邪已去經而入皮。故不惡風。病在皮間。

故內不脹而外如鼓皮病不涉於內。故口不渴。然水在於皮。亦必從汗以泄之也。石水病在臍下。陰邪多沉於下。法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重在附子。以破陰也。黃汗者。外邪傷心。鬱熱成黃。胸滿。四肢頭麵俱腫。病在於上。法用桂枝湯。加黃。啜熱粥以取微汗。重在桂枝。

以化氣。尤賴啜粥取汗。以發內外交鬱之邪也。唯正水一症。正內經所謂三陰結謂之水。結則脈沉。水屬陰則脈遲。三陰結。則下焦陰氣不複與胸中之陽相調。水氣格陽則為喘。其目窠如蠶。一身盡腫。可知金匱之論甚精。徐忠可之注甚妙。試節錄之。金匱雲。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徐忠可注雲。此段論正水之由也。謂人身中健運不息。所以成雲行雨施之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寸口脈主上。猶之天道必下濟而光明。故曰陰生於陽。趺陽脈主下。猶之地軸必上出而旋運。故曰衛氣起於下焦。今寸口脈浮而遲。浮主熱。乃又見遲。遲者。元氣潛於下也。既見熱脈。又見潛脈。是熱為虛熱。而潛為真潛。故曰熱潛相搏名曰沉。言其所下濟之元氣。沉而不複舉也。今趺陽脈浮而數。浮主熱。乃又見數。數者。衛氣止於下也。

既見熱脈。又且止脈。是於客氣為熱。而真氣為止。故曰熱止相搏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衛氣。伏而不能升也。從上而下者。不返而終沉。從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則旋運之氣幾乎熄矣。熄則陰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見非止客水也。又恐人之不明乎沉伏之義。故又曰。絡脈者。陰精陽氣所往來也。寸口陽氣沉而在下。則絡脈虛。小便者。水道之所從出也。跌陽真氣止而在下。氣有餘即是火。火熱甚。則小便難。於是上不能運其水。下不能出其水。又焉能禁水之胡行亂走耶。故曰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陰氣。合水飲而橫溢也。沉伏二義。俱於浮脈見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陰陽之道者。其能道隻字耶。

此仲景所以為萬世師也。徐忠可此注。妙不可言。獨惜仲景不立方。忠可又不補出應用何方。致世之患此者。或死於庸醫之舟車丸神佑丸疏鑿飲子等方。或死於明醫之實脾飲濟生腎氣丸補中益氣湯導水茯苓湯等方。以挺與刃。餘又不忍坐視而不救。故擬方於後。

消水聖愈湯屬性:治水第一方。然必兩手脈浮而遲。足趺陽脈浮而數。診法絲毫不錯。一服即驗。五服全愈。否則不可輕用此秘方也。大道無私。方不宜秘。然黃帝有蘭台之藏。長桑有一恐輕試之誤。一恐泄天地之機也。餘出此方。以俟一隅之反。非謂一方可以天雄(一錢製)牡桂(二錢去皮)細辛(一錢)麻黃(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炙)生薑(二錢)大棗(二枚)知母(二錢去皮)水二杯半。先煎麻黃。吹去沫。次入諸藥。

煮八分服。日夜作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水盛者。加防己二錢。

天雄補上焦之陽。而下行入腎。猶天造下濟而光明。而又恐下濟之氣潛而不返。故取細辛之一莖直上者以舉之。牡桂暖下焦之水。而上通於心。猶地軸之上出而旋運。而又恐其上出施之用。若潛而不返。則氣不外濡而絡脈虛。故用薑棗甘草。化氣生液。以補絡脈。若止而不上。則氣聚為火。而小便難。故以知母。滋陰化陽。以通小便。且知母治腫。出之神農本草經。而金匱治曆節風腳腫如脫與麻黃附子並用。可以此例而明也。此方即仲景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屬性:加知母一味。主治迥殊。可知經方之變化如龍也。

野老某。年八旬有奇。傳予奇方。用生金櫻根。去粗皮一兩半。吳風草三錢。香菌極小團結者七枚。水煎服一服。小便即通而腫愈。餘細繹此方極妙。麻黃大發汗。而根又能止汗。橘肉生痰壅氣。而皮又能化痰順氣蠶因風而致僵。反能驅風如神。此大開大闔之道。金櫻子之大澀小便。即可悟其根之大通小便矣。吳風草原名鹿銜草。能除濕熱。故素問與澤瀉白術同用。以治酒風。更妙。是小香菌一味。此物本濕熱所化。用之於除濕祛熱墜中。同氣相感。引藥力至於病所。而諸藥之性一發。則濕熱無餘地以自藏。俱從小便而下矣。此必異人所授遺下。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也。惜餘未試脹屬性:(此症與腫症相因者。宜以治腫之法治之。或內脹而外不腫者。治法稍異)心腹脹滿甚者。宜平胃散為主。氣鬱。加麥芽香附各二錢。傷食者。加萊菔子山楂幹薑。傷酒。加幹葛三錢。砂仁一錢。痰多。加茯苓三四錢。多嘔。加半夏生薑各三錢。胸上脹不橫通而脹。

加木通茜草麥冬栝蔞貝母。濁氣在上。加柴胡半夏桔梗。心下痞滿。加黃連黃芩各一錢。幹薑八分。

腹痛。加生白芍三錢。腹痛因大便不通者。再加大黃二錢。小便不通合五苓散。若貼臍左右上下脹者。脹必兼痛。為衝脈逆而不舒。去蒼術。加紅花歸芍柴桂治之。若季脅兩旁兼小腹脹痛者。乃厥陰內不交於少陰。外不合於少陽。加柴胡人參半夏桂枝當歸治之。(八十)腹脹喜按者。宜後四方。

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虛寒。)補中益氣湯。(五)(脾土失調地氣不升。)六君子湯。加幹薑。(二)(脾虛痰多腹脹。)香砂六君子湯。(三)愚按。以上諸法。治而不應者。必以膀胱為主。喻嘉言雲。人身胸中空曠如太虛。地氣上而為雲。必天氣降而為雨。地氣始收藏不動。誠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之意。則雲行雨施。而後溝瀆皆盈。水道通決。乾坤有一番新景象。此義首重膀胱一經。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如人之飲酒無算而不醉者。皆膀胱之氣化而出也。膻中位於膈內。膀胱位於腹中。膀胱之氣化。則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若膀胱不化。則腹已先脹。膻中之氣。安能下達耶。然欲膀胱之氣化。其權在於葆腎。腎。以膀胱為腑者也。腎氣動。必先注於膀胱。屢動不已。膀胱脹滿。勢必連於胸膈。其窒塞之狀。

不可名言。腎氣不動。則收藏愈固。膀胱得以清淨無為。而膻中之氣。注之不盈矣。膻中之氣。下走既捷。則不為牽引所亂。而胸中曠若太空矣。此論。可為胸腹滿及痰飲症之金針。

臌症屬性:臌症。多是氣虛中滿。誤服枳樸寬脹之藥所致。屬實者少。屬虛者多。

臌症屬實者。其來必暴。有氣血食飲寒熱蟲之別。辨症詳於心腹九種之中。唯飲氣兩脅痛有水氣。或嘔清水。宜後三方。酌其虛實。加減用之。

備急丸。(五十三)五積散。(四十二)平胃散加減。照前血臌。加川芎桃仁。蟲臌去甘草。加黃連榧子幹薑。或另服烏梅丸四十九日。

臌病屬虛者。其來必漸。若氣喘水氣盛者。宜黑錫丹。若腹大如箕。四肢消瘦。初因吐酸而起。後吞吐皆酸。宜附子理中丸加黃連。若單腹脹。初服劫奪之藥少效。久用增張。硬如鐵石。昧者見之。方謂何物邪氣若此之盛。自明者觀之。不過為猛藥所攻。即以此身之元氣。轉與此身為難。首如驅良民為寇之比。喻嘉言治有三法。一曰培養。宜術附湯。加幹薑陳皮。一曰招納。宜補中益氣湯。加半夏。一曰攻散。宜桂甘薑棗麻細附子湯。金匱枳術湯。

二術附湯。(一百零五)補中益氣湯。(五)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

金匱枳術湯。(俱出金匱方載醫訣。)外有血臌症。醫書俱雲是婦人之病。唯喻嘉言謂男子恒有之。麵色萎黃。有蟹爪紋路。

脈雖虛極。而步履如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胸緊脅脹腹疼。迨脹之既成。腹大如箕。遂不可救。東南最多。所以然者。東海擅魚鹽之饒。魚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熱中。鹽者鹹苦之味。其性偏於走血。血為陰象。初與熱合。不覺其病。日久月增。中焦衝和之氣。亦漸為熱矣。氣熱則結。而血不流矣。於是氣居血中。血裹氣外。一似婦人受孕者然。至彌月時。

複如抱甕矣。推而言之。凡五方之膏梁粱味椒薑桂糈成熱中者。皆其類也。治之之法。以六君子湯料加幹薑川芎防己為末。以陳米荷葉煎湯泛丸。每服三錢。日兩服。夜一服。一月漸愈。此執中央以運四旁法也。

臌症六君子湯屬性:(二)腫脹症。以疏鑿飲子舟車丸為禁劑。濟生腎氣丸。脹症亦須慎用。

噎膈反胃屬性:食不得入。昔醫名噎。食雖入咽。及帶痰涎吐出為膈。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翻胃。丹溪主血液俱耗。噎為上稿。膈為下稿。以四物湯。加甘蔗汁蘆根汁牛乳之類為主。薛立齋謂怫鬱傷脾。以逍遙散左金丸歸脾湯六君子湯之類。與六八味丸間服。趙養葵充其說。而歸於治腎。以內經謂腎乃胃之關。關門不利。升降息矣。關即氣交之中天之樞也。故腎旺則胃陰充。胃陰充則能食。以大劑六味湯八味湯為主。時賢高鼓峰楊乘六宗其法。而變通之。專取陽明。

以六味湯。去丹澤伏苓。加甘草枸杞生地當歸。總使一派甘潤之藥。以養胃陰。胃陰上濟。則賁門寬展。而飲食進。胃陰下達。則幽門闌門滋潤。而二便通。十餘劑可愈。入鏡經。

主內經三陽結謂之隔一語。大變其法。以隔食之人。五七日不大便。陳物不去。則新物不納。

以三一承氣湯節次下之。後用芝麻飲啜之則愈。此數法。皆從金匱大半夏湯中甘潤蜜水得來。

而卻遺去仲景以半夏為主而降衝脈之逆。人參為輔而生既亡之液之義。學人必於此而得其梧機。而又審其寒熱虛實而施治。則於噎膈之道。思過半矣。至於食入反出。是中焦土寒。下焦火虛。以附子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加幹薑八味地黃丸。間服多效。若食不得入。必以黃連黃苓人參幹薑湯為主。瀉心湯亦妙。瘀血在膈。飲熱湯及食椒薑而呃者。宜加桃仁紅花之類。吳茱萸湯。不論噎膈反胃皆可用。唯以嘔而胸滿為的證。幹嘔吐涎沫頭痛。亦為的證。脈浮緩而滑。沉緩而長。皆可治。弦澀短小。為難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