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韋以宗論脊柱傷病的預防(1 / 3)

“點頭哈腰”防治腰腿痛

二、擴胸運動防治頸椎病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頸椎病是由於長期低頭工作引起,並認為是一種“職業病”。最近,北京光明骨傷醫院院長韋以宗提出了頸椎病的病因主要是胸背損傷:胸椎旋轉側彎,繼發頸椎旋轉、側彎、關節紊亂、椎間盤突出、椎動扭曲等引起係列頸椎症狀體征的。為此,通過以擴胸運動為主的自我練功法,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

自2001年以來,韋以宗通過觀察394例各類頸椎病,發現占82.7%的頸椎病患者,同時有胸椎3、4、5、6超過10以上的側彎(正常人胸椎有3~5向右側彎)。臨床治愈的病例中,頸椎椎曲改善,胸椎的側彎也同時改善。韋教授在長期臨床中觀察到,一般頸椎病患者,都有肩背一側低的不對稱,通過X線片分析才清楚是胸椎側彎後,繼發側彎一側胸廓升高,而表現出鎖骨突起。而占98%的頸椎病患者有胸背肩背不適,其中有36%曾誤診為肩周炎。

伏案工作的人習慣用右手工作(如書寫、鼠標操作或握方向盤),長期一側上肢運動,肩胛帶內大小菱形肌、斜方肌慢性勞損,在早期由於肌肉緊張痙攣,可導致胸椎向右側彎;如長期充血、粘連,可導致肌肉萎縮、肌力下降,對上段胸椎的牽拉作用力減弱,使上段胸椎容易向左產生側彎。側彎的上段胸椎通過棘上韌帶、頭頸夾肌、頸胸棘肌和胸背。

肌力的傳導,繼發頸椎側彎、旋轉。而且,維係頸椎的肌肉韌帶,幾乎都是起止於胸廓的胸椎、肩胛骨、鎖肋骨,胸廓紊亂均可導致頸肌肌力不平衡而出現鉤椎關節紊亂。頸椎椎體的旋轉、傾斜,逐漸導致椎間盤損傷——突出或變化而致神經根孔受壓,出現肩背痛或上肢麻痹,椎動脈供血不足等頸椎病症狀體征。另外,肩背肌受涼、粘連,也同樣可導致胸椎關節紊亂、胸椎側彎,除誘發頸椎紊亂之外,還因刺激胸神經,引起胸悶,心跳或胃腸功能紊亂等。

病因找到了,韋教授不僅在治療上采取了措施,還研究了一套以擴胸運動為主的自我鍛煉方法。既可配合治療,也可以預防,例如,抱頭屈伸頸椎式、屈頸聳搖雙肩式、擴胸肩胛後攏式、雙手抱肩轉胸式,這四個較易行的擴胸運動,每天堅持鍛煉10~20分鍾,可調整胸背肌力平衡,防止胸椎單向側彎。

北京市西城區一位出租車司機,年38歲,患頸椎5、6椎間盤突出症,右手麻痹痛,久治不愈,反複發作,影響工作。去年3月,他找到韋教授診治。韋教授指導他做上述擴胸運動的練功法,他堅持鍛煉一年。至今頸椎病沒有再發作。

(原載《中國中醫藥報》2004年5月21日)

頸椎病別忙牽引

經檢索,1986年至2001年間,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26家,報道有關文章70篇,誤用牽引推拿產生醫療意外事故156例,其中因誤用牽引導致昏厥、休克或青光眼複發甚至骨折等嚴重並發症37例占31%,至於剛一牽引即頭暈、惡心、嘔吐者,更是時常發生。因此,頸椎病患者不要隨便牽引,特別是不要坐位超重牽引,以免發生意外。

牽引法是古代治療頸椎骨折脫位的方法。最早發明者是中國元代的李仲南,他於公元1331年所著的《永類鈴方》中介紹了用“兜頸坐嬰法”,快速牽引複位頸椎骨折脫位。到19世紀,胡廷光又報道“牽頭踏肩法”複位頸椎骨折。17世紀的法國人格裏森也應用了“Glisson吊帶”。公元1768年德國利瓦徹應用類似桅杆式牽引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到19世紀,西方醫學廣泛應用頸椎機械牽引方法處置頸椎骨折脫位和脊柱畸形的矯正。

可見,無論是東方和西方,懸吊式的頸椎牽引,開始都是應用於頸椎的骨折脫位,而且,其基本的原理,均是利用身體重量或機械重力,通過牽引頭顱來牽引頸椎。

一個多世紀以來,醫學界對頸椎病的治療,除了手術之外,唯一的非手術療法是牽引。然而,頸椎牽引法的初衷是用於骨折脫位的治療,而頸椎病的損傷機製卻不是一回事。

頸椎外傷骨折脫位,由於骨折椎體壓扁、移位或脫位,頸椎縮短了。所以,古人用懸吊或機械牽引頭顱的方法,使頸椎移位的椎骨複位,恢複長度,因此是合理的、科學的。而頸椎病多不是外傷,而是長期低頭工作或長期單向運動,或睡姿不正確,造成頸項韌帶及頸肌受慢性損傷,肌肉韌帶粘連,肌張力和彈性下降,左右不平衡協調,結果把所附著的椎骨拉歪了,骨歪了,椎間孔不正了,神經根受到刺激,穿過椎體橫突孔的椎動脈也因椎體傾斜、旋轉而扭曲,導致腦血管供血不足,而出現了頸椎病症狀。因此,頸椎病不是“頸骨短了”,而是“歪了”,即旋轉、傾斜了。

人類的頸椎向前彎曲度,是在兒童站立後開始形成。站立後,此彎曲度和正中垂線在支撐頭顱重力前提下,必須維護兩眼平視的正常頭顱位置。頸椎因病而改變了其中軸力線(左右側彎)或曲線(前後彎凸)必須由肌肉的支撐力相互代償來維護兩眼平視的頭顱位置。因此,要糾正頸椎的力線,必須在維護頭顱正常位置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