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俗稱地動。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地震和風雨、雷電一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
按地震的成因將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為地震兩大類。自然作用形成的地震叫天然地震(構造地震、火山地震等);人類活動誘發或引發的地震叫人為地震(水庫地震、爆破地震等)
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構造運動引起的地震。地殼或更深部位的岩石產生變形、斷裂的滑動可以形成構造地震。構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強度大、最常見、災害性最大的一類。它占全球地震總數的90﹪。
由於火山作用過程中的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約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由於地下岩洞等自然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多發生在溶洞碳酸鹽岩(石灰岩和白雲岩)分布地區。
爆破引發的地震是人類活動引發的人為地震。
水庫地震多是水庫水位變化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
按地震震源深度將地震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裏的地震。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為5-20公裏。
中源地震指震源深度為60-300公裏。深源地震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裏。
按震中距的大小將地震分為地方震、近震和遠震。地方震指震中距在100公裏以內的地震。近震指震中距在1000-1400公裏內的地震。遠震指震中距在1400公裏以上的地震。
按人對地震的感覺將地震分為無感地震、有感地震和破壞性地震。無感地震指震中附近的人不能感覺到,但儀器可以監測到的地震。有感地震指震中附近的人能感覺到的地震。破壞性地震指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
地震的震級是表示地震的大小。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中國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是由美國地震學家裏克特最先提出來的,所以又稱“裏氏震級”。一次地震,震級隻有一個。地震的能量就是地震時孕震體釋放出來的總能量。震級相差1.0級時,釋放的能量相差大約30倍。一個5.5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廣島的原子彈所釋放的能量。
地震烈度是指地麵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
Ⅰ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麵出現裂紋。
Ⅵ度,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