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1 / 3)

經濟學原理

對行為經濟學中的基本規律和定律的應用,可以幫助商家在細微之處,切中顧客的心理,影響顧客的購買決定。

營銷中心理效應的應用

在商場的家電區,同樣是29寸的彩色電視機,有的賣4000多元,有的賣2000多元。而在購買電視的顧客中,很多人並不是選擇價格便宜的,而是選擇價格高的名牌產品。這是為什麼呢?

名牌效應確實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選擇。因為,一般來說,名牌產品更能夠給人以信賴感。但是很多時候,不是名牌的產品其質量也並不比名牌產品的質量差。

如果在產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其價格存在大的差距,其實是不公平的。但是現實中,人們還是對名牌產品追捧有加。

類似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不同的場合、不同的領域都可以見到。比如,清華大學的一般畢業生,其水平也許根本不及其他高校的優等生,但是用人單位卻會選擇前者,而不是後者。這種不是由產品質量而是因為其他因素造成的排斥現象,被稱為經濟領域的“歧視”。

造成這一現象也有其特定的因素。比如,電視機,人們對其質量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實踐得來的,購買一台電視機通常要用上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對其有所認識。

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時,往往會受到哪種電視的銷量大,哪種電視有名氣等評比和調查的影響。

而在人才市場上,由於各個學校的評分標準不同,用人單位很難根據學校提供的成績單對學生進行評估和比較,隻能根據對畢業學校的認識以及一些社會調查的結果進行選擇。

經濟學原理

在消費者無法對產品的質量做出理性的判斷時,他們往往會參考一些產品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名聲、銷量、評價等,並以此做出購買的選擇。這種不是由產品質量而是因為其他因素造成的排斥現象,被稱為經濟領域的“歧視”。

非質量因素的價格歧視

走在大街小巷,你會發現很多商品都會貼出“大甩賣”、“大出血”、“跳樓價”等海報;還有很多商店在店慶時,大打折扣,說是“回饋顧客”。如此的打折價,商家真的是在賠本銷售嗎?

商品打折已經成了一種“商業風氣”,許多商店都把打折作為招攬顧客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實,商店的打折也是有底價的,商家隻要打折程度合理,以獲得“薄利多銷”的效果,那麼商家還是可以在打折的情況下,獲得比原來更多的銷售收入。

如果從重量上來說,當然是8盎司的大杯比7盎司的小杯更劃算。但是,試驗結果表明,大多數人們選擇的卻是7盎司的小杯,並願意為小杯多付錢。這是為什麼呢?從心理學上來講,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些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比如,到底選擇哪種冰淇淋的時候,人們不是通過其真實的重量來判斷的,而是依據兩種杯子哪個更滿一些,滿的就願意多付錢,不滿的就不願意多付錢。這說明人們的理性是有限的。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感覺到的,其實際情況往往卻不是這樣的。

例如,麥當勞賣的冰激淩,螺旋形的冰激淩高高地堆在蛋卷之外,雖然幾口就會被吃完,但是給人的感覺卻很多,很超值。因此,大家都喜歡買這樣的冰激淩。

還有肯德基的薯條,人們總是覺得小包的最劃算,但是實際上隻是小包的包小,顯得滿一些,而實際上並不比大包實惠。因此,很多時候,我們眼睛看到的並不總是正確的,就如同冰激淩和薯條,其容量並非我們目測就可以確定的,而我們之所以做出判斷,靠的也隻是主觀的感覺。於是很多商家也正好抓住顧客的這一心理,製造一些“看上去很美、很多、很滿”的效果,來吸引顧客,使之願意為此多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