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978年的端午節過後沒幾天,大概是五月初八的傍晚時分,二哥回來了。
“你怎麼一個人回來啦?小凡她們母女倆呢?”娘一見隻有二哥一個人回來,即刻問道。
“她母女倆在隔壁玩!娘!小凡要回城了!”
“她反正沒事,帶孩子回她娘家住幾天也好啊!”
二嫂頭胎是生的侄女,小名叫“漪漪”,意思是出生在洞庭湖畔,湖麵上蕩漾的萬傾漣漪就是洞庭湖展現給世人的精美圖案;名字是二嫂翻閱《新華字典》後確定的。
城裏人就是不一樣,給女孩子取名總是富有詩情畫意;不像農家人給女孩子起名,不是“XX花”就是“XX香”之類,或者是按照本家的輩分,看到眼前的植物後腦瓜裏靈光一閃,就地取名!
漪漪快滿4歲了,也是我家兩代唯一的一朵花!
二嫂本來是懷了第二胎,隻是不小心流產了。
“上麵來了政策,下放的知青可以返城了,她是這次咱們公社的第一批;昨天,公社知青辦的人找了她!”
“返城?”娘一聽,麵部怔了怔,反問了一句。
雖然隻有兩個字,但意味卻悠長!
這可是娘在幾年前就預料的呀!隻是這一天還是來得太突然了些!
“是啊!我就是回來告訴你這件事的!”
“這樣啊!小凡什麼時候走?”
“知青辦的幹部說是要小凡明天去知青辦拿個人檔案、轉戶口,一星期之內到市政府的知青安置辦報到!”
“那、那漪漪呢?”娘的語氣很是關切。
“上麵的文件說,在農村已婚的女知青,子女的戶口跟母親走!漪漪肯定會跟小凡一起回城!”
從二哥的麵部表情可以看出,二嫂的返城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驚喜,似乎還隱隱顯露著內心的諸多不愉快的情愫。
喜憂參半啊!
喜的是:二嫂終於還是回到了她熟悉的城市,回到了她父母和妹妹的身邊!
憂的是:二嫂一回城,不僅帶走了漪漪,更是帶走了二哥生活的全部,隻留下孤獨與對二嫂母女的相思,還有很多難以預測的變數!
下鄉知青的返城,是國家“曆史性的轉折”的一部分;這一時期,國家經曆了從“文革”十年到粉碎“四人幫”動蕩曆史;這十年間,工廠停工,學校停課,“領導”與“敵人”的身份混淆,社會對立矛盾加劇;由於全盤否定了教育並禁止中學畢業生直接考大學等措施;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遲緩導致城鎮吸納勞動力能力的減弱,致使城市大量的畢業生無法在城市就業。
然而,前後幾千萬知青的下鄉,並沒有給當時的農村帶來多少生產動力,反而給農村帶來了不少的壓力;在這漫長而艱苦的時段,他們經曆了辛苦的體力勞動來維持自身的基本生活,當然,也磨練了他們的意誌與毅力。
對於當時的中國國情來說,知青問題不僅僅是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更是經濟問題;當時主政的國家領導人連續發了三道指令,強調知青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並要求“從經濟的角度來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