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改名風波(1 / 3)

“爹!俺要改名字!老師說俺的名字不吉利!”

八歲的溫闌珊,一年級剛上了一天學,回到家,把書包扔到一邊,就噘著嘴帶著哭腔嘟囔。

正在天井裏喂鴿子的溫家良愣了一下,把手裏最後一把玉米粒撒到地上,轉過頭來,看著眼前胖乎乎的閨女,疑惑的問:“啥?名字不吉利?老師說的?他憑啥這樣說?”

溫闌珊一邊扭動身體,一邊甩著胳膊:“老師說的話俺聽不懂,反正他就是說不吉利!你快給俺改名!”

溫家良寵愛的摸摸閨女的頭,說:“甭急,我領你去問問老師。”

1992年的秋天,平安屯小學終於又開始招收新生了,三年收一次。為了能在自己村裏上學,溫家良硬是讓閨女晚上了一年,要不然的話,七歲就該去鄰村上一年級了。

去鄰村要經過一條水渠,那時候水渠裏常年有水,大人們又都忙,不可能天天去接送學生,為了安全,多數家長寧願讓孩子晚上一年。

入學前,溫闌珊一有時間就跟小夥伴一起趴在學校後麵的窗戶上,聽老師給學生們講課,朗朗讀書聲,響徹了他們的整個童年。

那時候,學前的孩子也並不是天天無所事事,他們要跟大人下地幹活。而溫闌珊的爹媽對她比較寵溺,不舍得她下地幹活,就經常安排她在家幹活,洗衣,燒水,送水,切菜喂豬等等,這一天下來,也挺忙的,如果趕上麥收季節,更是跟著大人白天晚上的忙碌。

累的不想幹活的時候,溫闌珊就特別想早點進入校園,因為大人們覺得上學比幹活重要,隻要孩子上了學,就很少吩咐他們幹活了。

雖然溫闌珊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很能幹的好孩子,但是,跟其他同齡人比起來,她就像個備受寵愛的小公主。

每當貨郎鼓一響,她就竄出去,相中貨郎鐵籠子裏的東西,就回家讓娘給她買,雖然她娘會嘮嘮叨叨,但還是會給她買。

村裏人都覺得溫闌珊被慣壞了,就連溫闌珊的二叔溫家義,每次從城裏回來,總會忍不住批評他哥嫂太慣孩子了,還憤憤不平的說:“人家都是重男輕女,你們倒好,重女輕男!女孩子早晚是別人家的,等你們老了,不是還得靠兒子養老?”

是的,溫闌珊還有一個比她小三歲的弟弟,溫安明,整天調皮搗蛋,沒少挨揍。

小時候,溫闌珊並不知道自己家裏為什麼是“重女輕男”,直到她長大後,她娘無意中說起來,溫闌珊一歲的時候,因為大人的疏忽大意導致她被煤煙嗆暈了,幸虧發現及時撿回一條小命,大概是因為這件事自責,所以爹娘才更加疼愛她吧,而這種疼愛在外人看來就是溺愛。這種異乎尋常的溺愛也必定會讓溫闌珊的性格與旁人略有不同,有點以自我為中心,有點野蠻不講理,是村裏出了名不能招惹的人物之一。

所以當在課堂上,老師點名時,點到溫闌珊的名字,停頓了一下,問:“珊珊,你這個學名是誰給你起的?”

作為看著溫闌珊長大的溫世德,雖然年齡跟溫家良差不多大,但是按輩分論,溫闌珊得叫他爺爺。在溫闌珊沒有入學前,溫世德總是喊她小名“珊珊”,他不知道她戶口本上的名字叫溫闌珊。

作為村裏唯一的老師,是大家公認的最有學問的人,一般孩子上戶口時,都會來找他幫忙起個好的名字,而溫家良給閨女上戶口那一年,正好跟溫世德發生過不愉快,所以就不好意思找人家起名了。

溫家良好歹也是初中畢業,在當時也算得上是高學曆了,憑著所學知識,起了一個比較有詩意的名字“闌珊”,他當時腦子裏冒出來的是那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隻是他把“闌珊”的意思理解錯了,他以為“闌珊”是燈火輝煌的意思,殊不知正好記反了,“闌珊”是燈火將熄的意思,所以當溫世德看到這個名字會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直到溫闌珊鬧著改名的時候,溫家良也不知道“闌珊”的正確含義,所以他覺得有必要去親自問一下溫世德,為什麼說這個名字不吉利。

兩家離得並不遠,幾十米的距離,中間要路過溫闌珊爺爺家。

這會兒,溫闌珊的爺爺溫世業正蹲在大門口抽旱煙,看見爺倆一臉不高興的經過跟前,沒有跟他打招呼,他氣不打一處來。

溫世業對著爺倆背影喊道:“摔打鼻子耷拉臉的,幹啥去?”

溫家良沒有吭聲,溫闌珊一邊走一邊回頭,用怨咧咧的聲音說:“上俺老師家!”

溫世業不再言語,繼續吧嗒吧嗒抽著旱煙,他不喜歡這個大兒子,也不喜歡這個大孫女,要不是他們,自己現在應該還是風風光光的村幹部,他的仕途就毀在自己子孫手裏。

溫世業長歎一口氣,他和大兒子溫家良儼然就是一對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