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難得名山聆雅奏 誰知仙窟遇魔頭(1 / 3)

少年擊劍更吹蕭劍氣蕭心一例消

誰分蒼涼歸掉後萬千哀樂集今朝

中年才子耽絲竹儉歲高人厭薜蘿

兩種俯懷俱可諒陽秋貶筆未宜多

——龔定

像一枝鐵筆,撐住了萬裏藍天。巨匠揮毫:筆鋒鑿奇石,灑墨化飛泉,地是在有“山水甲天下”之稱的桂林,是在桂林風景薈萃之區的普陀山七星岩上。

人是四海聞名的俠土,是大同武學世家、明英宗正統年間曾經中過武狀元的雲重之子雲浩。

雲浩站在七星岩的峰巒高處,馳目騁懷,水色山光,奔來眼底,不禁逸興遄飛,浩然長嘯。

“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桂林的山水,有和別處很不相同的特色。山都是石山,平地拔起。好似每一座山峰都是從天外飛來,千岩竟秀,各不相連。水都是澄碧清冽,遊魚可數。而且有山必有水,高處望下去,一條條迂回曲折的江流,便似翠帶飄瑤,在群峰之間穿插。

星移物換,滄海桑田。據地質學家的論斷:桂林在泥盆紀以前本是大海,後來因地殼變化,成為陸地,由於經過一次非常劇烈的震劾,受到強大無比的壓力和張力使地殼斷裂褶曲,造成奇怪複雜的地形。之後,經過無窮歲月的風化作用;漸漸構成近山的平原。隻有那地質堅硬,不易風化的石峰,仍然微岸的突出地麵,形成了峭拔秀麗的群山。而在這種地質的水流,由於經過砂石的過濾,也就顯得特別澄清了。

“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蕭。”雲浩恍如人在畫圖,不由得由衷讚歎道:“韓愈這兩句詩,用來吟詠桂林風景,當真一點不錯,單大哥約我在此相會,也真是雅人雅事,但為什麼他還不來呢?”

抬頭一看,紅日已過中天,眼前的美景雖是怡人,雲浩的心裏,卻是不禁有點兒焦急了。

原來他對桂林的山水,雖然是慕名已久,已不得有個機會暢遊;但這次前來,卻並非僅僅為了桂林山水。

他要在桂林會晤一個老朋友,也要在桂林結識新朋友。

老朋友是和他有近二十年交情的單拔群,以八八六十四路皤龍刀法與七十二把大擒拿手馳譽江湖,人稱“金刀鐵掌”。

不過他和單拔群相交雖近甘年,最近一次的見麵,也是五年之前的事了,正由於多年沒有見麵,是以單拔群約他在桂林相會,他便不辭間關萬裏,遠道奔來。

尚未見過麵而想要結識的新朋友則是桂林本地人氏,在中原的名頭雖然不及單拔群響亮,在西南五省,卻是武林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一柱擎天”的雷震嶽。

這“一柱擎天”的綽號是有個來由的。在桂林王城的當中有座獨秀峰,伊如一柱擎天,自古以來,列為桂林八景之首,等於是桂林風景的標誌,西南的武林人士尊稱雷震嶽為“一柱擎天”,乃是拿他來和獨秀峰相比。

雲浩登高望遠,隻見獨秀峰矗立於桂林群山之中,空靈挺秀,群峰環拱,巍然聳立,不倚不偏,仿佛是眾山的首領,名為“獨秀”,確是毫不誇張。想起最後一次和單拔群見麵,單拔群和他談起“一柱擎天”雷震嶽,曾把一首題為“詠獨秀峰贈雷大俠”的七言樂府給他看,開頭四句是“森森劍戟千峰立,截壁臨江當桂北。西南一柱獨擎天,庇盡桃源避秦客。”以峰喻人,極盡傾慕之致。

雲浩心裏想道:“單大哥稱道的人,一定不會是浪得虛名。我也曾聽得人家說過,雷震嶽仗義疏財,許多在別處站不住腳,跑到桂林來投奔他的朋友,都曾得過他的照顧。可惜我還有大事在身,否則托庇於擎天一柱之下作個桃源中的漁夫,過這一生,倒也不錯。”想起單拔群一來,他就可以和“一柱擎天”雷震嶽結識,不禁大為興奮。可是單拔群為什麼還不來呢?紅日已漸漸西斜了。

單拔群是和他約好在拂曉的時分,在普陀山天鞏峰的懇岩上見麵,看罷日出,再同遊人間仙境的七星岩的。

*(七星岩古稱“碧虛岩”或“棲霞洞”,有天下第一奇洞之稱,在天譏峰半山之上。)

*(明太祖洪武二年——一三六九,朱元漳封他的侄孫朱守廉為靖江王,鎮守桂林,洪武二十六年,朱守謙在王宮外麵,建築了一座周圍三裏的王城,獨秀峰被圍在王城的範圍裏,自那時起,一柱擎天便矗立在王宮之中,成為桂林八景之一。靖江王位一直傳到明朝崇幀未年亡國為止。)

這個安排高雅奇趣,他是感到深得吾心的,但現在已經過了大半個白天了,單拔群還沒有來。

和單拔群相近二十年的交情,雲浩深知他的為人,他除非不說,說過的話,他就要做到。

但為什麼還不來呢?

“難道是在途中遭遇了什麼意外?”雲浩不覺有點惴惴不安,眼前的美景,也無心欣賞了。

但轉念一想:“單大哥去年剛從天山回來,仆仆風塵,又到涼州去了。猜想這次他是從涼州趕來赴約的。萬裏長途,途中耽擱那麼一天兩天,也是平常之事。以他的武功,我又何須多慮?”

正當他胡思亂想這際,忽聽得隱隱似有琴聲,隨著山風,吹進他的耳朵。錚錚之聲,忽高忽低,若隱若規。倘非他是練過梅花針之類暗器的人,聽覺特別靈敏,幾乎疑是水聲。

雲浩伏地聽聲,琴聲竟然好像是從山腹之中傳出,混合了山壁的回聲,那琴韻更給人添了幾分神秘的感覺,雲浩初時詫異,繼而恍然大悟:“是了,想必是有人在七星岩裏彈琴。”

“間關鶯語花底滑”,琴聲初起,曲調輕快,好像是把雲浩帶到了江南,在江南春暖花開的時節,陶醉於“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春色裏。

“幽咽流泉冰下灘”,曲調一變,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好像從春暖花開的時節,忽然把雲浩帶到了木葉搖落的秋天。蕭瑟之感,彌漫胸際,雲浩但覺悲從中來,難以斷絕,幾乎忍不住就要潸然淚下。

曲調再變。“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空出刀槍鳴!”琴韻激昂,恍如萬馬奔騰,千軍赴敵。激起了雲浩胸中的豪氣,聽得更是如醉如癡,不知不覺之間,雲浩步下懸岩,便想向那琴音來處尋覓。

忽聽得有人叫道:“客人,你可是要遊七星岩麼?”雲浩如夢初醒,抬眼看時,隻見一個手執火炬的村夫,在山坡上向他招呼。琴聲這時也忽然聽不見了。由於七星岩常有遊人,是以當地的土人多有以作向導為業的。雲浩剛從懸岩上走下來,才給這個向導發現。這個向導繼續說道:“天色將晚,客人,你要遊七星岩的話,可得趁早了。”

雲浩心裏想道:“單人哥不知今大會不會來?洞中這位雅士,可也值得結交。”他是個酪愛音樂的人,從來沒有聽過這樣奇妙的琴聲,聽了向導的話,不覺怦然心動,當下說道:“請你等一等。”

雲浩轉過身子,背向村夫,伸出中指,在右壁的當眼之處,劃出一支箭頭,指向下方,力透指尖,入石三分。心裏想道:“單大哥當然識得我的金剛指刀,看見我劃的箭頭,以他的精明,自必也會想到我是已經進入七星岩內遊玩了。”

留下標記,雲浩便請那向導帶路,問他道:“你可是剛剛從洞裏出來麼?”

“不錯,大概是一支香的時刻之前,我剛送走了兩個遊客。”向導答道。

“你可聽得有人在洞裏彈琴?”

那向導詫道:“沒有呀。你聽見了麼?”

雲浩更是詫異,“不錯,琴聲剛歇,你怎麼沒有聽見?”那向導想了一想,忽地笑了起來,“我知道了。七星岩裏有個無底深潭,據說可以通到漓江去的。水流的音響清脆有如琴音,你聽到的想必是水聲。”雲浩疑真疑幻,“水聲哪能有這樣好聽?”

不知不覺,來到了七星岩的前山入口之處,隻見洞口高敞非常,約莫縱二十尺,橫七十尺。雲浩吃了一驚,說道:“這麼大的山洞,我還是平生僅見。”

向導說道:“古老傳說,據說有一次為了躲避兵災。桂林全城的男女老幼,全部躲進七星岩裏,七星岩也還容納得下呢!”

跟著說道:“七星岩內分,六洞天,兩洞府。由第一洞天即可分為兩路進入洞中,左入大岩,右入支岩,各有不同的景致,兩路可以會合於第二洞天的‘須彌山’,然後從第三洞天的‘花果山’出口。客人,今天你恐怕是不能遊覽全洞了,你想遊哪一路?”

雲浩說道:“你是識途老馬,你替我安排好了。”

向導知道了他是第一次來遊七星岩,便道:“好,我帶你走第一洞天大岩這條路,從‘玉豁洞府’出口吧。”

踏入洞口,向導忽地笑道:“客人,我給你講解洞中的景物,你老可別見怪。”

雲浩詫道:“見怪什麼?”

向導說道:“好,那請你抬起頭來!”

雲浩莫名其妙的抬起頭來,隻聽得那向導緩緩說道:“這是七星岩的第一景,名為烏龜抬頭。”雲浩一看,果然酷似,不覺為之失笑。

待到踏進洞中,饒是雲浩曾經遊遍名山,也是不禁為之目眩神迷,好像一下子就進了神話的世界!

全世界的珊瑚、翡翠、琥珀、玉石似乎一下子“堆”到了眼前!說是一“堆”,這隻是霎時的印象,仔細看時,卻又不禁驚詫於神工鬼斧,匠心獨運的安排了,原來那是石鍾乳構成的各種奇景。

雲浩曾經到過雲南潞南縣的石林,心裏想道:“像這樣的景物之奇,恐怕隻有石林才能與之相比。若論聚石筍而成林,石林的‘氣派’似乎較大,但石林卻沒有這樣大而又這樣瑰麗的岩洞,論起峰巒空靈之媚,洞室幽邃之巧,則石林又似乎不及大地了。”那向導口講指劃,這裏是“老君台”,分開裏是“鯉魚跳龍門”,這裏是“雪羅漢守洞門”,那裏是“露滴石筍”。當真是移步換景,目不暇給。

“老君台”在“第一洞天”左側的高崖上,有石頗似老者,據說是道家始祖老子的化身,坐在那裏“鎮岩”。

“鯉魚跳龍門”以景狀物,不用解說。“雪羅漢守洞門”是石鍾乳白色的漿液,滴成了一座栩栩如生的白色“羅漢”,站在“老君台”下,麵向洞門,“露滴百筍”,則是在“羅漢洞門”的內進,地上排列著整整齊齊的三根石筍,岩頂也同樣的齊齊整整的排列著三根石筍,遙遙用對,似乎還有著一顆顆的露珠正在要滴下來。原來地上的石筍,就是岩頂上的石乳,經過無數萬年滴下來而成的。

雲浩笑道:“洞中的景物這樣多,咱們恐怕隻有選擇來看了。”本來他踏入洞中,就留心聽那水聲的,但聽來聽去,水聲雖似琴聲,卻可以斷定絕對不是他剛才聽到的那個可成曲調的奇妙琴聲。雲浩暗自想道:“七星洞這樣大,那個高人不知是躲在哪個角落彈琴。這向導沒見著他,卻以為是水聲了,人生遇合,恐怕都要講究一個緣份,今天能不能碰見這個高人,看來也隻能看看我是有緣無緣了。”

洞中景物實在太過迷人,雲浩不知不覺的就專心洲覽起景物來,洞中不但是移步換景,還是許多曆代的文人墨客的題刻。那都是極為珍貴的,罕得一見的真跡。例如“第一洞天”,就有宋代名詩人範成大的“碧虛享銘”,此外還有唐人所書“棲霞洞”三字榜書,以及梁安世、方信孺諸名家的題刻。再進去還有劉克宣、解縉等人的題詩。

劉充宣的詩寫道:

“往聞晉老言茲洞深無際

暗中或識路塵外別有世

幾思維人事齋糧窮所詣

棋終出易迷炬絕人難繼

孤亭渺雲端於焉山休憩

憑高眺城闊擾擾如聚蚋

盡捐渣滓念遂有飛舉勢

山靈娟清遊雨勢來極銳

蒙蒙濕莎草邑邑涼鬆桂

瞑色不可留悵望岩扉閉”

雲浩心裏想逍:“這首詩描了山容,卻還沒有繪出洞中奇景

向導怔了一怔,隨即笑道:“客人不用擔擾,我帶的火把,足夠半天用的。就算火把都燒完了,我閉上眼睛,也能找到出路。”

雲浩跟著向導繼續前行,瀏覽了幾處景物,那向導拿出幾包酥糖,說道:“客人,請你嚐嚐我們桂林的酥糖。”雲浩說道:“怎好意思要你請客?”向導笑道:“這又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了?一文銅錢可以買幾包呢。不過,雖然不值錢的賤物,倒很好吃。還有一個好處,能抵肚餓。我有時沒工夫吃午飯,就拿它充饑的。”

酥糖是相當有名的桂林特產之一。雲浩也曾聽人說過,當下道了個謝,接了過來,隻見那酥糖是用黃色竹子包封,拆開封皮,就有一股香酥的味兒直衝鼻孔。向導把扁方形的糖卷由外麵拉開來,變成一長條,然後一節一節地吃。雲浩學他的吃法,把酥糖送進口中,細加咀嚼,隻覺香不太濃、味也不膩,香甜得恰到好處。不覺讚道:“果然好吃。”向導笑道:“外地人隻知道桂林三寶是腐乳、馬蹄(一種生果)和三花酒,知道酥糖的人可就不多了。”

雲浩說道:“對,實在應加上酥糖,號稱四寶才對。”

那向導似乎很高興雲浩欣賞他的酥糖,說道,“客人。難得你喜歡吃,請再吃一些。”雲浩笑道:“好東西可不能吃得太多,才有餘昧,我知你今天還沒有吃中飯,對麼?留給你自己吃吧。”向導笑道:“我多著呢,你盡量吃,你隻吃一包,也不能說是太多。”雲浩見盛情難卻,隻好再吃一包。

轉過了彎,眼睛一亮,隻見淺紅色的岩壁上,出現一組乳白色的石雕:迎麵懸掛著一頂帳帷曳地的紅羅帳,那圓圓的頂圈,捎疊拖垂的帳紗,仿佛隨時會迎風飄蕩,真是令人驚歎於造物之奇,它竟然隻是一座招瓣形的鍾乳石,向導笑道:“你再仔細看看帳中人物。”把火把湊近去讓雲浩看個清楚。這一看不由得更是令雲浩目定口呆,比起帳中人物的奇麗無侍,外麵的石雕又簡直算不了什麼了。但見紅羅帳裏,恍然有仙子一人,坐在漢白玉砌成的寶座上,冰紈霧鬢,長裙曳地,翠帶迎風,秋水盈盈,含情如有所待。這神態,丹青妙筆,恐怕也畫不出來。

雲浩目眩神迷,呆了一會,心裏想道:“據說姑姑從前是武林中的第一美人,可惜我沒有見過年輕時候的姑姑。”驀地想起自己的女兒,他的女兒雲瑚,今年剛滿十六歲,長得很美,雲浩隻獨生一個女兒,極疼愛她。“爹爹常說瑚女很有姑姑當年的幾分影子,或許瑚女也還沒有這個石美人之美,但石美人不會說話,不會撤嬌,卻遠遠不如我的瑚女可愛了。”想起自己活潑可愛的女兒,雲浩不覺口角掛著微笑,頓興思家之念了。

那向導吃了一驚,抓著雲浩的手搖了搖,說道:“客人,你怎麼啦。”雲浩霍然一省,說道:“沒什麼呀,你以為我——”

那向導放下了心上的一塊石頭,笑道:“客人,我還隻當你是著了迷呢。過去也曾發生過好幾樁遊客在這石像之前變得癡癡迷迷的事。”

雲浩一麵走一麵想道:“這石像潔白無暇,她的美隻是令人感覺莊嚴聖潔,豈能有絲毫邪念?不過說到情癡,我的姑夫倒可以算得世上罕見的癡清漢子了。當年他不知道經曆過多少折磨,才能和姑姑結為夫婦。姑姑死了之後,他獨自幽遁石林,十多年來,從未踏出過石林一步,隻是鑽研劍法。嗯,這次若見著0了單大哥,我倒要替姑夫了卻一重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