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後記(1 / 1)

一直覺得,自己有這麼多年的理財和規劃財富的經驗,寫這樣一本關於財富思維的書應該不難。可真正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才發現,要把自己的想法去整理成文字,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雖然這本書的目的和平時的工作一樣,都是為了告訴對方你應該如何去規劃自己的財富,實現人生目標。但二者又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比如說,我麵對一個客戶,會詳細了解他的財務狀況,家庭背景,甚至會給他做一份性格測試問卷,然後根據具體的數據去做配置,比如你可以用多少錢做什麼投資,保留多少現金,你最近這個月可以做怎樣的理財搭配,甚至會細化到告訴他應該買那款基金,哪一個保險,買多少份……

大家可能看到最後附錄裏的幾個案例,會覺得好複雜,其實那已經是我精簡到了正常理財規劃報告1/4篇幅的東西了。

而且,我們在做客戶谘詢的時候,不是一次就完了,而是要長期跟蹤,盡可能每個月給客戶提供一次信息上的更新,像這周股市動蕩,那麼相應的,你的基金和理財產品應該買入還是觀望,還是平倉或者獲利退出,隻有這樣不斷及時更新信息,才能真正實現安全理財的目的。

但是寫書就不行了,我沒辦法去囊括所有家庭情況,也沒辦法告訴你現在應該做什麼。因為經濟局勢千變萬化,可能我現在告訴你的方法,等幾個月你看到這本書以後,就變成陷阱了。

所以我在本書裏,不止一次提到這樣一個觀點:財富規劃是很個性化,沒有萬能公式的東西。

也正因如此,我會把一些更根本的思路傳遞給你們,比如應該如何去看待開源節流,如何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向以及是不是該把提升自己作為最好的投資。

這些思維模式的改變,我認為遠比給你一個萬能公式要有價值得多。這可能也是我這本書同其他很多理財類書籍不太一樣的地方。

我堅持的一點就是財富應該是為生活服務的,我們理財也好,投資也罷,都不應該為了金錢的累加去放棄現在的舒適生活。但這是一個尋找平衡的問題,每個人對舒適的理解不同,也直接決定了他的理財和支出比例。

可能有人覺得我每個月2000塊錢的開支就過得很舒服了,有的人卻覺得8000塊錢都不怎麼夠用。二者沒有好壞之分,可能後者要求的生活品質更高一些,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放在一定的家庭背景下去衡量,就不一樣了,比如兩個家庭都是月入一萬左右,前者花不了多少錢,就給理財提供了很好的經濟基礎。那麼幾年以後,前者的財富可能會遠遠高於後者。

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後者的家庭可能會比較尋求發展,所以用一筆資金去做一些合適自己的投資了,均攤下來,每個月開銷自然更大。不過未來幾年,說不定會變成年收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家庭,那麼前者靠著每月幾千塊錢去理財的成果,又遠遠不及後者了。

所以在財富規劃的過程中沒有一定對或者一定錯的事情,你能做的,隻是把握一個原則性的思想:

節流——在維持生活質量的基礎上,砍掉一切不必要的開銷。

開源——去投資自己最合適的工具。不管別人覺得風險是不是很高,說不定在你那裏,就是低風險高收入的事情,比如去投資了一個很棒的創業團隊,這就是專屬於你自己的盈利模式了。

我們沒辦法指望一本書就可以讓一個家庭從一般走向富足,但是如果這本書裏麵有一點你覺得有用的地方,有了嚐試的衝動,然後付諸實踐並且堅持了下來,那麼財富的生活就已經離你不遠了!

祝大家好運!

熊濤

2011.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