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在變好。
一年下來無數仁政落實,百姓終於進入了幸福的休生養息時間段。
棉花在北方一直不讓宋九滿意,皮棉不足三成,甚至隻有兩成多一點,這段曆史宋九借助架空得來的知識,包括前世解放前所種的還是從嶺南推廣後的粗絨棉,皮棉一畝五十斤。到了南方,棉籽是從海南引進過來的,科學種植後,究竟有多少,終於得到答案。高產的一畝地曾達到六十九宋斤,八十多斤皮棉,平均五十宋斤,皮棉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五。宋九仔細觀察,那就是棉花在廣南棉絨更長,所以讓皮棉大幅度的增產。因為棉花仍不多,現在價格依然很貴,其收益幾乎相當於二十畝稻田。
明年種棉花的人更多。
再就是甘蔗,主要取作砂糖,其實不是,這才是宋九看重的作物,而非是棉花。
到明年還繼續擴大,承包時間也更長,包括茶林桑麻,以點帶片帶麵給百姓做示範。推廣了,所有承包的農場交給百姓,資金退出。
然後是海船,市舶司用人道的聯名出海製度,實際是一種變相的鼓勵百姓出海,不怕家破人亡了,海上的利潤高於陸地的,再加上隔艙與指南針的出現,進一步降低了海上風險,政策也在變相鼓勵他們出海,陸續開始有人造船,距離仍然不遠,連去天竺的商人都沒有,主要還是活動在南海,繼續與南海諸國進行商貿。但這是一個好兆頭。
最後就是道路水利,道路也重要,邕州叛平,首領誅殺,降兵押起來修道路,雷州半島也是一個禁區,借這個勢將道路修起來,有了道路,宋軍隨時輕而易舉地發到各村寨前,蠻人也就不會桀驁不馴,至少大半個雷州半島能進行真正的治理。但還是很難,邕州西部與南部地區仍是頭痛的地方。
水利也因為資金原因,修得不是太多。
這要到明年,明年廣南情況會更好,手中有了更多錢帛,就能興修更多的水利與道路,至少在各州形成一個個片,一個個麵。也讓其他地區的百姓有了仿照的模式,後繼官員也可以抽出一些錢帛仿照它治理,換取政績。
因此有了這道奏折。
一是準許朝廷派出鋼監一些小吏工匠過來。嶺南有很多坑礦,金銀銅鉛錫,但缺少鐵坑,有,很少,若利用起來,能勉強自給自足。鐵用途多多,不僅是兵器,農業與建設也要用的,特別是農具,家畜情況比較好,許多蠻區刀耕火種,也飼養了一些牛馬,當成食物來吃的,價格也沒有中原貴,若通過一些交換形式,就可以得到耕牛,就是缺少相關的農具。
二就是水泥。
這兩種作坊有幾個必備的條件,要有便利的水路交通,礦石運輸成本才會下降,要有水流湍急的地方設水車做動力,這兩條在嶺南許多地區都能實現。也不用全部實施,廣潮數州設三個小型的鋼監,四個小型水泥監,即可滿足廣南大部分需要,不用朝廷不惜成本地向南方運輸。
幾人在廣南嫌動靜小了,若非財政有壓力,都想大一點,使嶺南早曰脫變,也好離開這個悶熱的地方。但相對於其他各道,這個動靜太大了。是合理的要求,中書不敢刁難,也不能刁難,它是國政,必須要將奏折呈報給趙匡胤的,於是批準。
到此,公私兩個方麵,一共向嶺南調去的學子,老農,工匠前後達到四百多人,還沒有結束,元旦過後,打著河洲名義,又有近百名學子,以及兩百多名各方麵種植養殖好手的農民,陸續送向嶺南。
都有薪酬可拿,並且很厚,學子雖耽擱了學業,但另外還可以加分。並且朝廷以後會對這批學子陸續重用,畢竟他們這次南下,也等於是一次良好的磨勘。
新年過後,廣南繼續大踏步地發展著。
短處很多,人口少,錢帛緊張,生蠻多,文化交通耕種技術各方麵都落後。但長處也很多,稟程南漢**,百姓易於滿足,看到機會來臨,一個個很勤勞。就象一些地區推廣圍田與陂田,不用官員吩咐,一個個百姓帶著工具自發就過來了。宋九有著一些先進的理論,潘美等官吏在湖南得到宋九啟發,數年治理,模索出一套實踐經驗。
這些長處又彌補了其短處。
究竟最後變成什麼樣子,這一年仍看不出來。
幾人呆在南方,同樣也觀注著朝中的政局,包括南唐。南漢拿下來,接下來就南唐了。李從善來入貢,趙匡胤將其克下,你也不用回去,早晚你哥哥與你一道作伴。
李煜大驚失色,詔書原先稱敕,現在改成教,中書門下為左右內史府,尚書改為司會府,其餘官稱一起改更,宮殿悉除鴟物等皇家飾物。然後增加歲貢,內擴軍隊,修繕武器盔甲,為戰守計。
這本來是危機中的生機。
無論南唐怎麼備,他們非是東晉後來的南宋,僅擁有後來的江西皖南,蘇南部分地區,福建的西部地區,麵積有限。不過還有著生機,那就是北方。
與西晉沒有北方危害,或者隋朝將北方危害解除掉後南伐不同,宋朝還有一個龐然大物般的敵人,契丹。田欽祚打出了血姓,也僅是自保,非是真正的三千打敗或擊退契丹六萬軍隊。若是李煜就此勤政愛民,重視人才,對宋朝又做得低調,整個南唐軍隊會成為哀兵,宋朝就是拿下南唐,也是慘勝,然而北方不管了?說不定就能做到挾江自保。
而且南唐不乏忠臣烈士。
潘美南伐,契丹又連續入侵,相對而言,江淮比較空虛,南唐大將林仁肇跑來說道,陛下,宋朝前滅後蜀,再滅南漢,往返幾千裏,就是累也將他們累壞了。江淮空虛,給我幾萬兵馬,我一定替陛下將江淮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