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付它足矣。
用毛筆很不舒服,想做鉛筆,一個鉛筆芯將他難住了,做了一支鵝毛筆,老滴墨汁,於是用墨汁做了一個黑板,用石灰做了粉筆。
對劉嶅到來,宋九未感到意外。
前世看史書有人說宋朝不好,軟弱,可恨,有人說宋朝好,富裕,重內治民生。這都是紙麵上的故事。來到宋朝,想找出路,就問了問幾條大河的事,趙匡胤皇袍加身,各地有許多大將不服,外又有南唐、北漢與契丹之困,就是這樣,趙匡胤還大肆治理水利,此時汴水危害並不大,趙匡胤敏銳地下詔,讓汴河沿岸各州縣長吏,到春天課民於岸上廣植榆柳,以固堤防。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宋朝兩稅多自水上走,一個上下搬運,一年得用多少勞力,自己弄出這個東西,趙匡義當時也許未想到,可事後一定會關心一下。
宋九無所謂。
就是想學,也是不容易的。
劉判官進來,一看屋中,他當場愣住。
粉筆黑板弄起來容易,可他從未看過。這不是他發愣的原因,宋九計算公式保持著以前習慣,用的還是英文字母與阿拉伯數字。劉嶅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後來他與朱洞聯手,弄出嶽麓書院。但他什麼時候看到過這樣的計算公式?
“九郎君,你這是……”
“稟報判官,臣民用它來計算。”
“計算?”
宋九解釋了一二三四五六七**零,又解釋了摩擦力、拉力、長度、繩子股數、前進距離,等代號。
“劉判官,用這個代號來算,比較方便。”未講這兩個符號是來自西方的,隻說它是代號。
“這是什麼筆?”
“同樣,它還是圖方便,用毛筆慢,在下便用石灰製了一筆,塗於這個黑板,寫起來快,又節約成本,不用了用擦子一擦就可以了。”
“這個好啊……”劉嶅眼中放起光。
筆墨紙硯在這時代都貴,隨著許多地區鬆樹被砍伐一空,墨是越來越貴,紙往後要好一些,竹紙技術完善後,紙張價格下跌,可現在它並沒有出來。有許多家中貧苦的孩子為了寫字,與歐陽修一樣,用樹棍子在沙子上畫字。
劉嶅有當無,無當有過來看一看,僅憑這個粉筆,就值得跑這一趟。
其實值得他跑的東西還有很多,如這個公式,那個大螺絲釘與扳手,可惜這超出了他認識範疇。
“劉判官,雖毛筆才是真正的筆,不過它若能推廣,會讓更多窮人家孩子讀起書。如果你感興趣,我將它的製造方法傳給你。”
“好,你來說一說這個物事如何拉的?”
“它可以用公式來算量出來,不過摩擦參數不大好計算。但拉力能預測出來,兩人拉,半石力量……”
一宋石相當於一百斤多點,兩人合夥拉力肯定不止半石,力氣大的兩石三石都可以,不過這不是拉一刻鍾,而是整天拉,隻能算是半石,算多了,若是拉不動,貨物一下子掉下去,那將是幾噸重的貨物,砸在人身上,人能壓成灰灰,砸在船上,小的船隻能生生砸沉。
“臣民算過,僅是這根臂軸,以兩人半石力量去拉,若設計得好,它的最大估值是六百多石,可不能這樣拉,貨物吊起得太重,網繩、轉軸、鐵鏈未必能吃得消,而且越是省力,距離越長,那麼省了力氣,卻浪費了時間。因此臣民將它的估值變成兩百石到一百石,加上摩擦力的消耗,實際能拉起來的重量是五十石到一百石之間。不過想要安全,最好還是五十石。你看,這根轉軸上設計了許多吊鉤,吊的位置不同,拉起的重量也不同,越重所用時間越長,越輕所用時間越短。”
宋九又用擦子將黑板擦去,用粉筆寫出公式。
不過顯然是對牛彈琴,劉嶅也再次愣住了,是讓宋九一連串數字嚇愣的,問:“兩人能拉起六百石物體?”
;
如果您覺得《一品富貴》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