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勸各位書友,閱讀本書從楔子看起,那裏對於故事發生的背景等情況做了介紹。)
詩雲:荒唐兩帝盟戲約,泱泱二國結奇交。勞民傷財雙年競,不為國計隻留笑。
話說大嶽國老皇帝都病在膏肓,朝不保夕了,還在元宵節觀燈會上,抖擻精神展示自己一代雄主的英姿,賣弄自己的政治口才,沒想到卻被如嘲的山呼萬歲聲給震死了。
老皇帝駕崩後,太監總管黃唯忠為了自己的終身權益,沒有立即報喪,而是單獨和丞相李鳳昌議舉新皇,結果兩人竟高度一致地選立了先皇的第十三子,並改元“正翔”。
正翔皇帝糊裏糊塗地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位,主持先皇喪儀,並極為配合地在李鳳昌草擬的他即位後的第一份聖旨上蓋上了玉璽。他蓋玉璽時,絕對沒有想到,這份聖旨竟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給他的黎民百姓帶來滅頂之災。
原來這封聖旨是下給執掌全國兵馬的大將軍秦不墜的,這秦大將軍乃開國四大將軍之一鎮國大將軍秦朗之後,世襲英國公,十分受到先皇信任。秦不墜自幼習練家傳武學,這秦氏家學,最為令人聞之喪膽的便是“驅仙逐魔鞭”,當年,第一代英國公秦朗就是憑著此等武學,追隨開國皇帝嶽笑天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為子孫後代掙下了顯貴家世。
數十年來,其中開國將軍之定國大將軍鄒家,輔國大將軍孫家,後人因恃世功,橫行朝野,引起君主不滿,從而獲罪繳爵,家道中落。而護國大將軍李家後人則棄武從文,改習經國濟世之道,繼續效力朝廷,如今位居丞相要職的李鳳昌便是李氏後人。
如此說來,李鳳昌和秦不墜二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有世交之誼。然而世交除了帶來表麵上的平等之外,別無益處,相反,二人因個性都屬好強,自幼便開始明爭暗鬥,今日我作詩一首,名揚天下,明天我便耍一招家傳武學,威震全國。這一爭便是四十多年,你官升一品,我便一戰報捷,如此交替,最終造就了一個文官統領,一個武將首腦,卻是未分得勝負。
李鳳昌擁立新君有功,自然暗自竊喜,第一個便把秦不墜提出來當劍靶,非欲置其於死地而後快。但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隻想著秦不墜解甲歸田,垂頭喪氣時的樣子,卻忘了此時的秦不墜正在邊關操練兵馬,以應雙年競。
當傳旨君使趾高氣揚地進了邊關軍營時,就已經一腳踏進了鬼門關,與十王子私交甚篤的秦不墜早已知悉朝中變故,並與十王子暗盟誓約,憑借武力推翻新君,由十王子取而代之。所以秦大將軍實際上是早已布置好了斷頭台,專等君使送上人頭祭旗開拔的。
這些君使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不僅死得不明不白,而且還死得有理有據。秦不墜一聽君使到來,心裏樂開了花,但是在屬將麵前,卻仍是極度虔誠地焚香跪迎。君使居高臨下地宣讀聖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天妒英才,我大嶽第六代皇帝陛下承天啟地威武仁愛康龍慧皇帝,於元宵佳節,普天同慶之日,乘龍歸天。遵遺詔,十三王子禮親王奉周繼承大統,龍禦天下,年號正翔。新皇大孝在身,政務委於丞相李鳳昌總攬,世襲英國公,鎮國大將軍秦不墜為先皇治喪使,即日起程歸京,協助新皇理喪,軍務著大內總管黃唯忠署理。欽此。
君使還沒有宣完旨的時候,一幹將領就已經抬頭互望,憤憤不平,而秦不墜卻事不關己地依然跪地聽宣。宣旨結束,君使仍然不知自己的祭旗價值即將體現出來,得意洋洋地找秦不墜要兵符節杖:“治喪使大人,快把兵符交出來吧。黃總管還等著回話呢?”
秦不墜手下已有幾個將軍按捺不住,其中一個絡腮胡子終於站了出來,莽聲莽氣地道:“這是什麼聖旨,分明就是有奸人使陰招嘛!”
“對對,一定是有奸人在其中作梗。”幾個將軍紛紛附和。
“大將軍絕對不能交出兵符,這是一個陰謀。”不知是誰趁大家稍微停頓之際,振臂一呼。
君使見帥帳內群情激憤,仍然沒有意識到死神已經齜牙咧嘴、張牙舞爪地向他們逼近,但是本能地流露出了懼意,虛張聲勢地尖叫道:“大膽,這是朝廷旨意,新皇諭詔,豈容你等莽漢隨意猥褻?”
那個絡腮胡子將軍瞪著一對銅鈴似的圓眼,一步一步地走到君使跟前,一把擰住君使的衣領,一字一句語帶威嚇地道:“老子隻認先皇陛下,你們隨意矯詔,密立新帝,豈圖竊國,天下人有幾個能服氣?”
帳內的將軍多是秦不墜一手提拔的戰將,自是秉持士為知己者死的信條,看到主子不明不白地被褫奪兵權,早已怒火中傷,現又有人帶頭起事,自然不甘落後,都向君使湧來,有的甚至拔刀相向。此時君使倒是嚇得不輕,兩腿抖個不停,眼神慌亂,幾個隨從也是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