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普渡,他就在原本萬毒洞的那個石殿裏尋了一間石室住下了,哪裏既清靜又安全,很適合閉關,落離也時常過來觀望一下,雖然石門緊閉看不到什麼,但是知道他在,就這麼呆著感受一會,也覺得很高興。
普渡修的,是“無”之道,無妄無我,無想無念,無欲無求,得無邊佛法,成無上佛位。從小他就是這麼過來的,為了心無他想,一門心思撲在了解讀經文上,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就這樣通讀了藏經樓,練成了一身佛法。可是畢竟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會有感情,怎麼可能真的做到四大皆空,無情無欲,再怎麼被人稱作無情的人也有他在乎的至親對吧?所以就在他擇地閉關後不久,一向心如止水的普渡感覺自己的心湖有些動蕩不安,隱隱顯得有些焦躁。於是放下了手中的經文,撓了撓頭頂,感受著手心裏摸到了頭頂那剛冒出來不久的青茬所帶來的微刺感,普渡眼裏帶著迷茫,這是怎麼了,難道是心憂住持的事兒,放心不下??唉~可是感覺又不太對……不如,出去問問他們有沒有住持的消息,而且也過了這麼些日子了,也不知道她怎麼樣了,事情解決了沒有。想到她,普渡腦海裏突的閃過一張笑臉。怔了一下,心裏自動的開始細細描繪,那眼角眉梢飛揚的神采,那嘴角微揚的甜美弧度,使得腦海裏那張笑臉愈發的清晰了起來,想著,漸漸的出了神,不自覺的跟著微揚起嘴角,開始發呆。猛的,普渡回過了神,有些懊惱的狠狠搓了一把腦袋上的發茬,念了一句阿彌陀佛。轉身繞過座椅想走出去,才走到門口,普渡覺得有些不對,咦!自己這一身輕鬆是怎麼回事?心情也是奇跡般的異常平靜。於是又折了回來,重新坐下。普渡就是有這麼一個習慣,自己能解決的事情,從不麻煩別人。以前在聖山,由於他是佛子,很多事情都有人早早替他辦好了,很少能夠自己動手完成自己的事,所以很珍惜一些能夠自己完成事情而得到的成就感。本來他剛才出去是要解決自己心裏的焦躁不安。現在既然心湖寧靜,那麼事情已經解決了,不需要去麻煩。還是繼續研究佛法吧。於是,時間就在念經,修佛,想她,再念經修佛,繼續想她這樣的循環裏慢慢流逝。雖然普渡也覺察到一些異樣,但是並未深究,就算有什麼靈光一閃,他也是沒真正捕捉到就算了。因為主修“無”,所以從小就把“五蘊皆空”當做座右銘,對於佛經之外的事情不多想,不多問,不深究,想的多了就會亂。對於人情世故普渡了解的不多,就算了解也不會去多作考慮。因此給人的印象就是情商太低,所以也沒朋友,除了知曉內情的住持大師清覺和護法大師心覺和他親近以外,在聖山很多人是因為他的佛子身份而在意他,久而久之,他也就更加情商偏低了。於是,一顆叫做“思念”的種子在主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的紮下了根,慢慢發了芽,在日複一日的閉關修行中被想念澆灌著漸漸茁壯成長,最後開出了一朵名為“愛情”的花。當然這一切普渡並不知道甚至毫無察覺。等到他意識到的時候,早已生米做成了熟飯,獨木刻成了小船,晚啦!hhh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