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也隻有光緒心裏清楚,日本在自己心裏麵造成的壓力是何其沉重,那是一個何其瘋狂的國家和民族,以大清現在的實力,要在未來真正擊敗日本並不容易,尤其是日本積二千多年的精華孕育出的,像伊藤博文這樣擁有卓越的政治眼光的政治家。每每想到伊藤博文這樣一個對手,光緒心中也不免生出一些感慨,一個在一年前還頑固反對西方文化,試圖放火焚燒英國公使館,一年後卻留學西方,並在回國後帶領日本這個貧窮的島國,一步步走向亞洲之巔,與自己比起來,伊藤博文似乎更像是穿越而來的。
一旦伊藤博文憑借自己的威望和手段,穩定住日本國內的局勢,光緒敢斷言伊藤博文必定會選擇和談,然後利用日本已經邁進近代化國家,所具備的製度和思想文化上麵的優勢,等待機會和大清決一死戰。
能不能拖住日本的步伐,或許隻有靜觀朝鮮的事態變化了,光緒在半年前便布下了這部棋,但是其中變數太多,他也沒有把握,此刻所能做的隻有靜靜等待………
…………………
……………
日本東京
一個小時前,伊藤博文才結束了那份對議會的漫長報告,疲憊不堪的回到霞關這幢建築精巧的首相官邸裏麵。此刻坐在書房中,他整個人都像是虛脫了一樣,似乎脫去那身黑色禮服後,也將他這些日子外表上麵的全部堅毅和冷靜都卸了去,滿臉都是憔悴和疲憊的神情。
從廣島回到東京後,伊藤博文立刻展開了和各國公使的斡旋,頻繁會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尤其是英國駐日公使楚恩遲和法國駐日公使阿爾曼兩人,私下裏進行了好幾次的會晤,希望能夠得到西方各國的支持,目前暫時維持在清國的戰局態勢。
然而會談讓伊藤博文感到了失望,英法各國都一如既往的表示,將嚴守中立的立場,對於中日之間的戰爭不便於發表任何傾向性的態度。不發表態度?這樣的態度難道還不是態度?
盡管心中充滿了憤怒,伊藤博文還是分開讓自己冷靜了下來。現在,整個日本帝國和他自己,都沒有時間也沒有實力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在這場政治博弈中,日本帝國已經成為西方列強與清國進行利益交換的犧牲品,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日本這樣一個小國,在外交上麵的交涉中,除了不斷讓自己變得強大外,是不可能希望通過別人的憐憫來獲得什麼話語權的。
在明確了這樣的判斷後,伊藤博文果斷的終止了和各國公使的交涉斡旋,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日本國內。從清國山東半島撤軍看來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了,尤其是清國軍隊正在向山東半島的帝國軍隊發起進攻,雖然帝國在山東半島隻是損失了一個聯隊的兵力,主力尚在,但是像清國皇帝這樣,用鈍刀割肉的法子一刀一刀割下去,帝國軍隊在清國半島的命運將變得無比嚴峻,再打下去,帝國軍隊所獲得的優勢將蕩然無存,而那樣的失敗是帝國此時根本不能接受的。
要從清國山東半島撤軍,就必須說服國內各個門閥派係都支持自己的決定。伊藤博文這樣天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和那些元老們的會晤中,以自己在日本國內的威望和政治手段,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平衡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