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用心深遠啊!微臣必定以兩江,為皇上的宏圖遠略做出一番表率出來……”吳紹基情不自禁的感慨道。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國家如今就是這麼一個情狀,百廢待興,可即便是朕,也不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還是要先易後難徐徐為之。等到做出一番局麵,見到一些成效後,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跟隨而至。就好比如今大清的官場,賣官鬻爵貪贓枉法,還有許多扯爛汙的亂七八糟的事情,朕每每想來都覺得膩味透了,近來也有不少言官上折子要朕整肅吏治,朕何嚐不想這樣去做,可朕卻不能這樣做,尤其是在國家內憂外患之時………吳紹基你的學問很好,你知道明朝是怎麼亡的嗎?”光緒忽然轉頭問道。
這話吳紹基再大膽也是不敢回答的,明朝所以亡,很大原因還不是眼前這位皇上的祖宗幹的,他是漢人,如何敢牽扯這樣的事情。
光緒看了一眼吳紹基戰戰兢兢的樣子,也不以為然,吳紹基那點心思他還能夠不明白?
“朕每每讀明史,都感慨於明朝崇禎皇帝說過的一句話,朕不是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朕仔細想過,他並非沒有作為的君主,然而他反對植黨,可黨爭卻越演越烈,他唯才是舉,可朝中卻半染褚衣,他懲治宦官,可宦官之勢卻如日中天,他嚴懲貪腐,而貪腐之風卻越演越烈,他整飭武備,其結果卻是將不治兵,兵不殺賊。麵對國家的糜爛,他也不是沒有用重典,他在位十七年,殺了首輔二人,總督七人,巡撫十一人,其餘各級官員不計其數,為曆代所罕見,可最後還是亡了國,為何啊?………”
“在朕看來,是他根本不懂得治國的道理。一個國家敗亡,首先是從根子上開始糜爛的,可是要改變這樣的局麵,要推行變革,振興國勢,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得到的。要懂得屈伸之道,會迂回,善權變,更要能夠堅韌。朕今日叫你進宮,就是要給你說這些話。別人說我大清煌煌盛世,可在朕看來今日我大清與明末何其相似,同樣的內憂外患,同樣的百弊叢生,越是這樣的時候,越不能急,更不能亂!………現在你明白朕為什麼要留用奕劻、孫毓汶等人了?因為朕必須要朝廷大局穩定,才能從容展布,而不僅僅是什麼平衡朝局,相互製衡!你這個人,才幹是有的,對朕的忠心也是有的,但是有時候心思太重,過份聰明就不好了,過猶不及的道理你應該明白吧。朕既然能容得下奕劻、孫毓汶等人,還包容不了你們這些心腹重臣!放心大膽去做事吧,隻要是為了國家大局,就算是做錯了,朕也能夠體諒的。”
吳紹基頓時一身冷汗,他如何聽不懂皇上話語中的意思,由明亡而指眼前的朝局,表麵上說的是為何保持朝局穩定,暗含的卻是對他的敲打。為臣之大忌,就是妄自揣度聖意。他不僅揣度了,還琢磨的很深,又怎麼能不引來皇上的警懼。而皇上所說的穩定,何嚐不是指的是君臣一心。皇上其實已經告誡他自己了,皇上什麼都能夠包容,但絕不容許臣下生出別的心思出來,動搖了皇上的天下大計。
吳紹基慌忙跪了下來,低頭說道,“微臣謹記皇上今日的教誨,此去兩江,必當專心任事,以朝廷大局為重,不敢心存絲毫雜念。”
光緒微微一笑,見敲打的也差不多了,吳紹基的聰明之人,當能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便輕輕拍了拍手,對殿外說道,“傳景銘進來吧。”
“朕明日即下旨讓景銘任江寧將軍,再帶點新建陸軍過去,一來是為朕看住兩江這塊地方,防備著背後有人搞東搞西的,二來也替你護護駕,有景銘在,朕也就放心多了,兩江官場斷然不會有人敢打你的主意,你手上有了景銘這把刀,做起事情來也會容易得多。”光緒一臉微笑,從容的看了吳紹基一眼說道。
光緒的這番又搓又揉,又是敲打又是恩遇,即便是聰明過人的吳紹基,此時心中也是一片迷亂,望著光緒傻傻的跪著,連謝恩都忘記了。
又是一更,淩晨4點還債,太冷了。這幾章都是鋪墊,大家或許覺得有些悶,要打雷下雨前都是這樣的。其實鋪墊才最難寫啊,寫得我很痛苦的說。(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