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步步為營(2 / 3)

吳紹基說著,停頓了一下,嘴角吐出了四個字,“編練新軍。”

陳卓此時仿佛忽然才清醒了過來似的,目光炯炯的盯著吳紹基,就像是要把他嘴裏說的每一個字都吞進肚子裏一樣。心中卻是百感交集,莫名的喜悅和莫名的驚詫交雜在一起,讓他說不出話來。

“你放心吧,李鴻章必定會把你的條陳呈送皇上的。少文啊,你有沒有想過,你這個千裏馬在等著一個伯樂,而皇上此刻或許也正在等著一個像你這樣的人!”吳紹基收起了那份笑容,平靜而鄭重的說道。

……

寧壽宮內,慈禧有些疲倦的揉著額頭,目光卻望著皇上剛剛離去的方向出神。

今兒皇上在屋頂上麵曬了會兒太陽後,就又像個沒事人似的,照舊到寧壽宮來請安吃飯,神情間雖說有些困頓沮喪,可還是有說有笑的樣子,並沒有顯露出什麼不滿和埋怨。

對這幾日朝野內外吵嚷的分外激烈的合辦銀行的事情,皇上也沒有刻意去回避什麼,反而是很坦率的承認這件事情是他自己的主意,主要還是想尋找一條開源的路子來,為朝廷籌措一些錢款。既然現在朝野內外一致反對,他很幹脆的表示就把這件事情先放一放,以後再說。反過來還對自己慮事不周很是自責一番。

皇上的這個態度倒是讓慈禧很有些吃驚,原本以為以皇上年輕人的性子,總會消沉幾天,到最後自己再溫言寬慰幾句,把這件事情就算揭了過去。沒曾想皇上居然一副不太在意的樣子,她一時也看不明白皇上真實的心思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打從看到李鴻章那份與洋人合辦銀行的折子起,慈禧心裏就斷然明白這件事情是行不通的。

她心裏麵其實並不是像那些朝臣們那樣一味的反對,雖然眼下是皇上親政,可朝廷的窘迫和艱難她何嚐不是心知肚明。辦理洋務,籌備兵事,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哪一條最後不是要靠銀子說話。

前些日子湖廣總督衙門就上了份折子,長江水患,幾個縣的災民流離失所,朝廷拿不出銀子,湖廣總督衙門百般籌措,也隻拿出了十幾萬兩銀子勉強維持。那些個大臣們倒是把道理講的比誰都漂亮,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朝廷是真的已經快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了。像這樣一些事情不處理好,災民變為流民,就是天下大亂的根源。

倘若這件事情真像李鴻章說的那樣,有那麼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和利益,試著去辦一辦也未嚐不可。隻是這件事情最初就是皇上的主意,這便讓她生出了幾分隱隱的警覺和不痛快。

前些日子,皇上向她請旨查辦內務府,她是同意了的,也是想借皇上的手敲打一下滿朝貪墨之風。事情皇上辦得很漂亮,沒有傷著朝廷的根本,很合她自己的心意,但這中間有些個事情,像李蓮英和慶王都明裏暗裏幫皇上說話,她也是看在了眼裏。

她倒不是擔心他們會倒向皇上那邊,這兩個人平常都往內務府裏麵伸過手,她是知道的,隻要不太過分她也懶得去管。他們這次幫皇上說話多少也有想把自己摘出來的原因。隻是,皇上居然能借查處內務府憑白的放了這麼大的情麵在裏麵,讓這兩個人為皇上自己說話,這中間的意思讓她思忖了很久。

皇上一天天大了,特別是最近這些日子以來,說話做事日漸沉穩老練,雖說對自己是恭敬孝順,透出親生兒子般的貼心親近,可這裏麵未必就沒有別的什麼想法。她心裏麵清楚的很,到了要緊關節上絕不會含糊半分。

與洋人合辦銀行這件事情,她暗地裏就想過,有李鴻章這樣一個辦洋務的行家裏手幫襯著,沒準還真會讓皇上辦成了,這是她絕不願意看到的局麵。事情可以不辦,朝局絕不能失控,倘若讓皇上借著這件事情站穩腳跟,以後朝廷內外的很多事情就很難說了。

所以她讓世鐸把李鴻章的折子交六部各司衙門會商,世鐸辦事的能力不怎麼樣,領會自己意圖還是比較靈光的。在這樣一件牽涉朝廷製度和財政大權的事情上麵,尤其是其中發行貨幣和由銀行辦理各地京餉彙兌這些個事情,更是聞所未聞,與各省督撫的切身利益細細相關,絕不是說辦就能夠辦得下來的。自己不表態,其實就是一個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