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華文化的原初經典——《論語》(一)(1 / 3)

南宋大儒朱熹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叫做《觀書》:“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的這首詩,跟觀書似乎沒有多少直接的關係,但用來解說中國文化的源流,倒是很合適。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但是源頭活水在哪裏?我講《論語》,就是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加自覺地了解中國文化的真正源頭所在。

觀照生命、指導生活的智慧寶典

《論語》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書呢?現在我根據自己讀《論語》的感受,來為大家作如下的說明。

《論語》是中國人的聖經

大家知道,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聘請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為全國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普通民眾講解《論語》,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盡管於丹在很多地方確實講得不夠準確,或者說不夠正確,但是通過於丹的講解,很多普通民眾對《論語》發生了興趣。批評於丹的人自然都來自學院,是學院派學者求真務實的責任意識的表現。但是,問題也有另外一麵,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裏,《論語》被困在學院之中,仿佛《論語》隻有學院派學者才能摸得。研究甚至學習《論語》,仿佛隻是學院派學者的專利和特權,這樣的格局顯然限製了《論語》的傳播。《論語》是中國的聖經,是屬於中國人的中國文化的寶典,《論語》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什麼非專業的研究者就不能動,不能碰呢?台灣著名中國思想史專家韋政通教授說:“要讓《論語》有麵向大眾的機會,於丹講錯的可以批評,但是在整體上要肯定她,學院派學者要放下自己的學術權威的架子和唯我獨懂的驕矜,不要使中國古代的經典被淹沒在學院派學者的學術裏,它本來就是屬於中國社會和中國廣大的民眾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於丹講對講錯,講好講壞是一回事,她敢講、能講,而又引起民眾的關注則是另一回事。於丹一講,至少推助了社會對《論語》的熱情。不久前,連北京大學校內的一個保安都寫了一部注解《論語》的書,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同時,於丹的講解主要是結合生活體會,這也是《論語》的主要特點之一,從總體上看,在麵對大眾的層麵上,應該說,於丹講《論語》是成功的。況且就算是學院派學者出來講說,能保證不出差錯嗎?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說:“古往今來那麼多講《論語》的,講得都對嗎?”如此,則於丹講錯一些,實際上也就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了。我也會講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會有講錯的地方,不是先防止大家批評,懂行的人可以批評,而且一定要有批評,《論語》才能越講越好。每個人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理解講說《論語》,每個真正的學者,也都有權利和責任對他人所講《論語》的錯誤和失誤,進行批評和矯正。雙方互動,才能營造出良好的學術研究和學術傳播的氛圍以及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氛圍。

我剛才說了,《論語》是中國人的聖經。但是這部聖經與基督教的《聖經》是有很大差別的,至少可以說,《聖經》是嚴格的宗教祖規,是宗門法典,而《論語》卻是對於政治與倫理的“個人”體會和主張。《聖經》是天條鐵律,《論語》卻具有明顯的現世性和生活性特征,人味很足,旨在勸善,並無強迫的執行的意味。所以,我說《論語》是中國人的聖經的意思,不是講它是中國人的宗教規約,而是講它在中國曆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的價值地位,它是中國文化中價位最高的一部典籍。我想我這樣的話語,即便是站在道家、道教和佛學、佛教或者其他學派的立場上的學者,都不會提出反對的意見,因為這不是我的觀點,而是中國曆史的事實。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祖典,並不單指儒家,孔子以後曆史上各家各派的典籍都與《論語》有密切的關聯。或者注釋《論語》,或者借助《論語》,或者援引《論語》,當然也包括批評《論語》的。《論語》是後世效法的一個楷模,是中華文化最原初的經典,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朱子不是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麼?《論語》植根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哪裏有中國人,哪裏就有《論語》。實際上,在今天的世界生活中,我們同樣看到了西方人對於《論語》的重視。《論語》在未來人類世界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意義,一定不亞於《聖經》在宗教領域的地位和意義。

《論語》又是一部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和人生智慧的寶典

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說他靠半部《論語》佐助宋君治天下,朱子說,隻是“道千乘之國”一句就足夠了,“何用半部”?這句話的主要目標不在批評趙普沒有學好,浪費思想資源,主要在於強調《論語》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意義。這句話看似有點誇張,不過《論語》確實是一部增長政治智慧的書。各位,這一點在曆史上幾乎沒有異議。《論語》在曆史上被不斷傳遞、詮釋、重新解說,各種政治人物和關心政治生活的人們都不能不關注《論語》,《論語》對於治道確實有很大的裨益。沒有人不知道《論語》是一部政治的典籍,裏麵充滿了政治智慧,你要是讀了《論語》,肯定能夠增長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所以《論語》也是一部增長政治智慧,提高管理能力的書。

《論語》不崇尚高深玄奧的哲學推理,也不是專為哲學學科所設,這是常識,大家都認同。它是對普通、平常的生活的提煉,這種提煉並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切的,不是幹癟的形式的,而是充實而又具體的,實實在在的麵向生活,這是《論語》的最顯著的特征。

當然,《論語》中自然包含了哲學的、倫理的、政治的、文學的還有藝術的成分,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向《論語》索取必要的思想資源,但是《論語》並不是為任何一門現代意義上的專門的學科而設,孔子和自己的學生們都沒有這種願望,也沒有這種可能性。因此,學習《論語》,甚至不必要任何專門的專業訓練,隻要有生活的體會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