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武術當今的分類發展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通過積累、傳承和深研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這一公理不容否認。中國拳術以又分為內外兩家,以少林為代表的釋伽牟尼外來拳理拳經所創之拳,則稱外家拳。
以張三豐為代表,繼承中華民族各家各派前人之技擊,稱為“內家”拳。意在拳先,“靜以待動,犯者即仆”,這一精辟的語言,高度概括武當內家繼承、積累、發揚前人之技擊所達之境界,民間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出現,各大家派、不同拳招,按其訣要習練,皆更其名,稱為太極拳。而當今民間太極拳,在技擊核心上與武當內家拳之破壞人之平衡為主,即“靜以待動,犯者即仆”是一致的。故太極拳之“勁”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內家拳“靜以待動,犯者即仆”之拳理為基礎,而升華為“舍已從人,引進落空”之太極拳理,雖道教武當業已衰落,但我們並不能因其衰退而扭曲事實。
千載寺三教合一與陳王庭創拳:
創拳之說不足據,再加一個千載寺,
直到世人都知道,少林武當陳家溝;
真中有假假中真,令人糊塗看不清。
古今之人為留名,前人賢學自貼金,
欲知其中真和假,用心用意理能明;
假如千載寺海南,姑表還能談創拳,
三教合一誰實施,道家繼承張三豐。
太極拳傳承歌:
古傳王宗嶽拳論,今現宋義仁拳承。習練太極健身心,究竟誰人傳當今?
趙堡陳楊吳武孫,拳法各異理相同。三豐蔣發到長興,忠孝仁義代代傳;
飲水思源授藝恩,蔣發神位祠堂中;露禪綿拳驚天下,楊家源出吳武孫;
陳家綿拳和炮捶,歸根繼光宋太祖,再習宗嶽之精髓,功成更名謂太極。
滴水之恩不可忘,仁義真理不可無;技藝習成稱創拳,變更文化誤子孫。
太極源頭有多遠?中華民族人類傳;太極大成何時通?武當道總張三豐。
今人何時知太極?長興露禪無人敵;歌兮字兮兩百字,字字真切證傳承!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族傳統拳術之一,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麵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楊、吳、武、
孫、趙堡、武當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
理第一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麵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髒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歟!
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爾而急如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裹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已然。
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裏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氣第二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嚐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故嚐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
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
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囗不能無出人,而所以為對待、回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誌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拘焉耳!
節第三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
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
以頭麵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
以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
以腿言之: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
以臂言之:膊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
以手言之: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
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即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
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雲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