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生活於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但有關老子本人的記載留下得不多,這就給後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認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關老子的傳說不勝枚舉,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麼老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老子作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這位神話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聖人不一樣的名字,老子,他不同於常人的稱謂也許隻有在神話傳說中才能解釋得清。神話傳說給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這是一種後人對前人和聖人的敬仰。那麼,真實的老子是什麼樣的呢?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可是為什麼老子自己卻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嗎?究竟是老子愚蠢還是另有智慧?走出函穀關的老子,除了給人們留下一部《道德經》外,再也沒有任何別的信息,直到現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裏,最後死在哪裏,都是一個曆史之謎。而他的《道德經》也像一部謎書一樣,讓後人有說不盡的話語空間,《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的精要人們未必全部理解。《道德經》不過五千言,卻涵蓋了很多妙義,告訴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前過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一直活躍在我們身邊,有關老子的話題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老子研究幾乎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話題。(全文)老子和我們現代生活有關嗎?老子他在哪兒呢?這個問題我曾經做了一個測試,我到蘇州玄妙觀,碰到三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一看太可愛了,我就測試一下。我說你們知道老子嗎?他們說知道。當中一個男孩說了,他說老子就是我爸。還有一個男孩他說,老子不就是玄妙觀當中的那個塑像嗎?那個道士塑像嗎?我會心一笑,一個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說不不不,“老子”是一本書,我爸的書桌上就有這本書。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們三個現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這三個孩子心目當中有三個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個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書。老子真的就在我們生活中,隻不過我們和老子的那種接觸,有時候零距離的接觸,所以已經化到我們的血液當中去了,距離是零,所以我們反而覺察不到了。我們在座的有的同誌喜歡打太極拳,早晨到公園裏麵打太極拳,看到人家的動作軟綿綿的,但是太極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個大漢掀翻在地。什麼原理?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你看看,有的人喜歡下圍棋,有的人喜歡練書法,書法家和圍棋高手經常說一句話,叫知白守黑,誰說的?老子說的。什麼叫知白守黑?寫書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寫書法的人這麼看。真正懂書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這樣就達到一種高級層次。我看下圍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立足一處,眼觀全局,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間,熔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行動當中,理念當中,大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小到我們公園裏打拳、下圍棋都是這種,老子的智慧。同誌們如果到福建去,有個叫清源山,清源山有個老君岩,有個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麼地方?這個雕像非常大,而且這個雕像非常卡通,怎麼卡通法?就是他的兩個耳朵特別大,同誌們想一想,為什麼老子的耳朵特別大呢?為什麼?因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別大。同誌們我們來看一個漢字,聖人的聖,這是簡化字,如果我們還原成繁體字的話,左邊是一個耳朵的耳,聖人就和耳朵有關係。如果同誌們對文字感興趣,不僅是看簡化字,而且看繁體字,再去看一個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麼呢?下麵一個人,上麵一個大耳朵,人上麵一個大耳朵,這就是聖人的聖,在甲骨文當中,這個“聖”字還有個寫法,一個人頭上一個大耳朵,然後一個“口”,什麼意思?就是古人把聖人的觀念,看作不僅這個人的聽力好,口才好,所以一個耳朵一個口,那麼同誌想想看,到後來慢慢演變了,這個人的聽力又好,口才又好,這就引申到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無所不明,就變成了聖人了。所以聖人跟耳朵有關,老子就是個聖人,那麼我們要問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國的文化不得了,不僅有動人的民間故事,而且有生動的神話,還有美妙的仙話。老子的媽媽把老子生下來了,一看這個孩子很奇怪,怎麼他的耳朵特別大,他老爸一看,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倆一商量,這個孩子給他起個什麼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們現代人哪有給兒子起耳朵,腳什麼的,沒有的,都起個文縐縐的名字。因為古人很天真,這叫童心,這是人類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給兒子叫個李耳。所以同誌們今後去看雕塑,去看畫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畫家畫個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別大,這是一個特征,那麼現在我們又一個問題來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請問為什麼叫老子呢?同誌們想想看,孔子因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為他姓孟,尊稱他所以叫孟子。韓非子他姓韓,所以叫韓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為什麼不叫李子要叫老子?問題來了,中國的文化太有意思了,為什麼叫老子呢?據說這個孩子生下來爹媽一看,不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經有胡須,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來的兒子,眉毛是白的,還有胡須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還有我剛才講了,有民間故事,有神話傳說,有仙話,《史記正義》當中,他就有浪漫的說法,說什麼呢?李母懷胎八十一栽,逍遙李樹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媽媽懷胎了,懷得好大很大,懷胎了多少,八十一年。這個嬰兒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媽媽就來到李樹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麼生法呢?她就割開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來,你看看這不叫老子嗎?他在媽媽那裏已經八十一年了,生下來已經有八十一歲了。當然這是民間傳說,這是神話,這是仙話,那麼曆史學家寫的老子,應該怎麼樣呢?那麼我們看看司馬遷,司馬遷這位大曆史學家,花了18年的心血,寫了52萬字6千五百個字,給中國的哲學之父、智慧之父,寫評傳的話,很可憐,隻寫了450多個字。你看看,這麼大的一部《史記》就寫了450多個字,這麼一個大的哲學家,為什麼?沒有辦法,材料沒有,材料不夠,所以他很嚴謹。他怎麼寫的?他一開頭寫了27個字,他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這27個字就介紹了他的籍貫,他的姓氏,他這樣說,老子這個人啊,是楚國苦縣,縣名叫苦,曲仁裏的人。他說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單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麼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國家的圖書館館長,用今天我們學者的話來講,就是收藏圖書、保管圖書的這樣一個官員。那麼有的學者說,他是國家圖書館館長。那麼照我的看法呢,還不僅是一個圖書館的館長,他這個地方應該不僅有圖書,而且有文物檔案,而且有其他的東西,這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還有國家博物館,國家檔案館。我想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管理的這麼一個館長,這樣一來,如果我們深層思考的話,我們就發現一個秘密,為什麼他寫了五千多個字?就成了中國的一大智慧經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來個字,為什麼他有這麼大的學問?為什麼他的思想這麼深刻?從他的職業上,從他的工作崗位上,我們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做檔案館的館長,做博物館的館長。一、他看到的東西遠遠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圖書、看到的檔案、看到的文物,當然大大超過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僅看到大量的東西,而且看到許多秘密的東西,甚至機密的東西。第二,我們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個時候國家圖書館的館長,當時的一般人不能到那裏去查圖書的。你想想看,到他那裏的人,必然是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他碰到的就是這些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經常進行交流,我們有句話,聽人家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當然他的知識在無形當中豐富起來了。第三個,他這個職位在京城,他這個職位靠近王朝,是政權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僅能夠知道大量的曆史信息,而且能夠和當時的皇朝的政權的核心,頻繁接觸,也就是他能夠獲取大量的王朝的時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聰明,悟性極高,你想想看,有這麼的智慧,有這麼的素質,又處在這麼優越的條件下,當然靈性煥發,就會誕生中國的哲學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來龍去脈的。老子原來做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守藏者室也,後來又看王朝衰敗得太厲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裏去呀,他要到秦國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國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經過一個關口,叫函穀關,為什麼叫函穀關呢?兩麵兩山,對峙,中間一道又深又險的小路。所以這條路就像一個“函”字裏一樣,所以叫做函穀關,必定要經過這個關口。這一天,守關的長官是叫關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關的長官,那天他到城頭上了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飄過來一團紫氣,一團紫氣冉冉而來。關令尹很厲害,他眼睛一看說今天很妙,今天將會有聖人到來,然後他在關上遠望,看見一個人,騎著一匹青牛慢慢來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個人,風度非凡。遠得看不出,近的一看,這不就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嗎?高興得不得了,老子來了,你看紫氣飄來,老子來到。然後把他問他,你到哪裏去?我要到秦國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不能,你要走的話,你非答應我個條件。老子說,答應你什麼條件?他說,你看你這麼一個大思想家,哲學家,你不給我們留一點著作,留一點文字下來。老子說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願意留的,不留不留。關長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給你簽護照,不給你簽證,不能過我的關,你非得留一點。所以這是個麻煩的事情,所以老子給他纏得沒有辦法,所以老子寫下了這部天下奇書,叫《道德經》。老子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剛才我講了,第一,你不寫這個書,他不給你簽證,不給你護照上簽字,你不能出關,所以要出關得寫。第二,關令尹一番話,老子很有觸動,我一肚子學問,一肚子智慧,我為什麼不做點好事,給後人留點遺產呢?那不就浪費掉了嗎?第三,寫著作也要有知音,關令尹就是個學術非常高,修養非常高的人。關令尹學識非常高,同誌們想想看,飄過一段雲氣來,就知道貴人來了,我們也不知道叫紫氣,也不叫紫氣東來,也不叫貴人來。當然這盡管是傳說,但是,關令尹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這樣一來,我碰到一個知音,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人賞識,所以有這麼幾個原因,最後老子決定寫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幾天,寫完了。一看,五千多個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為上下兩篇。一篇叫《道經》,一篇叫《德經》,合起來叫《道德經》,我們簡稱為《老子》。寫完以後,關令尹一看高興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詩一樣的語言,深刻的含義,太美妙了。關令尹笑了,他說老子,我這個關長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據說後來他這個關長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後來人們還看到他們兩個人一起在流沙裏麵走。兩個人都有學問,都是大學問家,而且都是長壽。那麼老子的《道德經》裏麵,到底講了些什麼智慧呢?我們翻開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