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決定親自陪同池田吉子到魔石穀基地去。魔石穀基地是他在十萬大山深處的一處金花茶基地,如今那裏正被開發成國內第一個野生狀態下的金花茶觀賞園。每次進山,他都要做一些準備,為山裏的鄉親們帶一些生活用品,記得十年前他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時候山路還沒有修好,車子開不進去,要走一整天才能走出山寨。如今比過去好多了,公司與當地政府共同出資修了一條鄉間公路,如果不下雨,汽車可以一直開到魔石穀。寨子裏一共住著二十九戶人家,137人,全部是瑤族。書中這樣記載瑤族:“盤古子孫,拔座青山陡嶺,牽牛不上打馬不行,百鳥飛不過。居住瑤人,安生樂業。”十萬大山的瑤族至今仍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瑤民種植玉米薯芋等旱作物。
池田吉子是跟著黃新一同進山,山路顛簸彎轉,車子忽而急駛在山穀忽而轉到了山項,山路難行,越野車更增加了顛簸,人坐在車上被拋上拋下,五髒六腹翻江倒海。池田有些吃不住,但她始終都沒有叫停車,堅持著。
黃新示意司機停車,休息一會兒,他們走下車來,深深地吸一口山間清新的空氣。這山裏的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八萬九千個,是城市中負氧離子含量的數百倍,一進入森林就能感覺到那種特有的清新和暢,尤其是剛下過雨的時候,空氣清新得讓人不願離去。
這是一處平緩的地段,公路兩邊有很多鬆樹被切割了樹皮,用塑料袋沿著切口接樹油。
池田看著驚異問:“這是幹什麼?這樹皮被破壞了還能成材嗎?”
司機不在意地:“那有什麼,樹膠可以賣錢,管它成不成材的。”
池田:“賣錢?很值錢嗎?”
司機:“一斤大概三四塊錢吧。”
池田:“那才多少?恐怕得很多天才能接一斤,而一棵樹又能出多少斤呢?不值得毀了這棵樹。”
黃新看著這個大驚小怪的女人想,她不知道山裏人生活的艱辛,三四塊錢在她可能根本就算不得錢,而對於十萬大山深處的瑤族家庭來說可能就意味著是孩子能夠讀書、一家人能夠生存下去的一種支撐。
這時不遠處傳來沙沙的聲音,尋聲望去,一個猴子一樣敏捷的身影在遠處的樹稍上一蕩,蕩到了另一根樹上。那是一個割樹脂的孩子。孩子極其熟練地在一根不是很粗的樹上操作著,一看就知道他對此非常在行。
池田看得目瞪口呆,用日語不停地嘀咕著,大概是說著保佑的話吧。
車子突然停了下來,司機說路斷了。下車後才看清,原來前一天的雨水引起了山體滑坡,前麵的路被滑落的沙石泥土掩埋了。黃新征求池田吉子的意見是否回去,改日再來。
池田吉子:“前麵還有多遠到魔石穀?”
“大概還有五公裏吧。”
池田吉子:“如果僅此一段路壞了,我們可以走過去。五公裏,不算什麼,走吧。”
“這是山路啊,而且如果依我們現在的速度恐怕今晚就回不來了。”
池田:“那就住在老鄉家好了,這正是我希望的啊。”她說著背起背包,不由分說向前走去。
黃新隻好跟著走。
黃新跟基地聯係,讓那邊設法派車出來接,而這一段路注定要步行了。
魔石穀是一條長長的峽穀,一條小河從這裏流過,穀深水清,天藍山綠,是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
這時不遠處的山間升起一片濃煙,煙越來越濃,隨著山風吹到這邊來了。池田吉子大聲地:“起火了,山火!”
黃新看了看遠處,不驚不慌地:“是瑤民在燒山。”
“燒山?”
“是的。就是人們常說的‘刀耕火種’啊,瑤民們遵循他們祖上流傳下來的一種方法,放火燒山林,然後在燒過的土地上耕種。”
“不會引起火災?”
“一般不會,這事有些不可思議,瑤民燒山從沒有引起過山林火災,因為他們遵循著一套祖先傳下來的嚴格程序:燒山一般選在雨水較多的季節,這期間雨水較多,沒砍下的樹木不易燃燒。燒山之前要開一條火界,大約二三米寬,與周圍的山林隔開,火界上的雜草和樹枝要清理幹淨。燒山時的風向也很重要,必須在風勢由山上往山下吹時才能點火,瑤民豐富的山林知識可以保證燒山期間風向不會改變。最近幾年魔石穀有過兩次燒山引起火災的事件,肇事者都是入贅魔石穀的漢族女婿。瑤族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並非如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隻是一味地燒山毀林,而是一種保持森林資源再生的良性循環過程。經過燒山後種植的杉木林遠比鄰近的漢族村山上的茂盛、粗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