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長看到孩子夜驚,可能會拿桃木劍或者護身符之類的東西幫孩子“驅邪”,其實,這樣更多的是安慰成年人自己的心理而已。創立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平時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也不要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和苛刻,少大聲責罵孩子,切勿威脅孩子“不要你了”,幫助孩子建立穩固的安全感,這些才是消除孩子夜驚的根本措施。當然,如果屬於器質性病變的情況除外。
夜驚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夜驚現象會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孩子長時間如此,應該去醫院查一查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如癡呆、腦瘤、癲癇)所致,是否需要藥物來治療。
3~6歲的孩子大多數都很難分清什麼是想像,什麼是真實的,因此,不論你說多少遍:你夢見的那些東西是假的,對那些因為做噩夢而睡不好覺的孩子來說都是徒勞無益的。孩子如果因為做噩夢而驚醒,合適的做法是不要對他描述的情況反映太激烈,也不要取笑他,應該用他能理解的方式來幫助他克服恐懼的心情。首先要承認孩子確實害怕,不論他說的情況是多麼可笑,聽上去是多麼荒唐,你要承認孩子感到害怕的真實感受,如果你說:“你看上去很害怕。”這樣比:“有什麼可害怕的?(質疑孩子的感受)”、“根本就沒有你說的可怕妖怪(否定孩子的感受)”更能安慰孩子,從而讓他感覺你是理解他的。
專家媽媽貼心話
當孩子由於看到或者聽到一些恐怖的事情而夜晚總是噩夢連連時,你可以在睡前提供給孩子一些符合他們理解能力的建議。如夢見被壞人或者妖怪追殺時可以使用魔法讓自己飛起來,或者將自己變成隱形人,讓他們看不到等等。孩子的想像力非常豐富,你可以在入睡前將這些“有用”的方法教給他們,這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很有效。
·離開媽媽就生病——分離焦慮
每逢到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幼兒園都會迎來一批新入學的小朋友,而這些小朋友沒幾天就會陸陸續續地生病,這已經成為了幼兒園老師們見怪不怪的現象。孩子們從備受家人照顧的環境中來到一個一對多的幼兒園環境中,無法得到家裏獨享的關注和細致的照顧,環境上有了巨大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心理斷乳”——與親密的家人分離,獨立麵對一個陌生而又充滿競爭的環境,從而產生嚴重的分離焦慮。
不僅孩子上幼兒園,平時媽媽(如果主要是由媽媽帶孩子)要是想出去享受一會兒自由,有的孩子都不會給媽媽這個權利。晴晴的媽媽說自己很想和老公能找個時間獨自出去享受一下二人世界,晴晴的姥姥也說願意支持女兒放鬆一下,可是問題是,每當晴晴媽媽想要離開女兒,她都會大哭大叫,回來後她還會調皮搗蛋折騰人,真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消除這種分離焦慮的情況。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分離焦慮是幼兒焦慮症的一種類型,多發在6歲前的孩子身上。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6歲前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這些分離焦慮也在一步步見證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僅是現在,將來孩子離開家去旅行或者去學校住宿同樣還會麵臨這個問題。
發生分離焦慮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孩子難以應付變化了的環境,親人離去後缺少安全感,另外也與家長的策略有很大關係。
關於孩子上幼兒園而產生分離焦慮如何應對的內容,已經在“孩子不上幼兒園或許與你的焦慮有關”的章節中有所提及,這裏就不再贅述。
麵對孩子分離時候的哭鬧,盡量不要使自己崩潰,忍住不要讓自己妥協,一定要保持冷靜的態度,強調你一定會回來的。那些3歲左右的孩子恐怕聽不懂你所謂的“1個小時候後就回來”這樣的時間詞語,你一定要將你回來的時間與他的活動或者時間表聯係起來,如“你睡完午覺我就回來了”,這樣有助於孩子理解分開這段的時間概念,讓他心裏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