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塵緣已斷,金海盡幹”(2 / 2)

【“為什麼他這麼執著袈裟呢”

“因為不穿上袈裟誰能知道他是佛呢”】

【原來他偷袈裟不是單純的看到袈裟寶貴啊,是想成佛哦,我看了評論才恍然大悟啊,我還以為金池長老貪財呢】

【若不批上這衣裳,眾生又怎知我塵緣已斷,金海盡幹。這句話聽著真諷刺】

【對於觀音菩薩最後這句話產生了好奇。“塵緣已斷,金海盡幹。”

明白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長老認為,隻有得到袈裟自己才能是得道高僧,得道高僧的身份才可以證明自己斷了塵世的情緣、棄了金錢(金海)的欲望追求。

但,為了證明自己,在此過程中,他有了新的欲望,並陷了進去。】

【讓我理解,唐僧代表得道高僧,披上唐僧的袈裟就代表了無欲無求的出家人最高境界。

你光知道自己修為有成沒什麼用,你得披上唐僧的袈裟才能代表你是修佛當中最厲害的一批。】

……

南宋。

辛棄疾仰頭看著天幕上後世所留下的文字,心中也是感慨萬分,他沒想到一個故事內容竟然暗含著如此之深的道理。

不過後世所說這些言論也並非並無道理。

自己並不是金池長老,也並非像他一般。

卻也覺得自己可悲。

是啊,人,心中就算浩誌淩雲,願意舍生取義。

就算他心中有再多遠大抱負,等著大顯身手,為恢複中原做出巨大貢獻。

可就算如此,得不到重用,沒有官職在身身後無朝廷支持隻靠自己又有什麼用呢?

限於辛棄疾“歸正人”的身份,朝廷起初隻為其分配了微小的官職,後雖有提升,但多年間飽受歧視,遷轉頻繁席不瑕暖。

想把地方治理的更好些,卻左右受製。

但就算在如此屈辱的境遇下,仍心存報國濟世之情。

他曾向皇帝進奏《美芹十論》《九議》等文,堅持抗戰立場,強調內部團結,對戰術戰略更有精辟的論述。

但是深思熟慮的恢複中原大計,猶如死沉大海。

南宋君臣已經忘記亡國之仇,紛紛醉倒在臨安城富貴的溫柔鄉中。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頭頂上是天幕灑下的柔光,隻見他緩緩閉上雙眼,隻覺得自己像是沉入江水一般,身體被洶湧的巨浪撕扯。

不痛,卻覺得心累。

“老子當年,飽經慣,花期酒約。”

想當年,我習慣了赴賞花飲酒之約。

“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

鵬鳥展開了翅膀,遮蓋了天空,向下看,可笑人世間空茫茫一片,看不見一位英雄人物。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男子漢大丈夫,抗金北伐的決心至死也會像鐵一般堅韌。我等著你大展身手,為恢複中原做出巨大貢獻。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不恨我見不到疏狂的前人,隻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