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長生久視,不必仙鄉”——論仙俠文學
提到仙俠這個話題,說來慚愧,因向來信奉“露巧不如藏拙”的座右銘,小弟業餘創作仙俠小說將近二百萬字時,卻仍未寫過什麼與這個文學主題有關的思考文字。
昨日與一位文學網站受人尊敬的編輯閑談,他說如果我有閑暇,不妨寫寫這方麵的心得,比如仙俠文學的現實意義與未來發展,也好和那些熱愛仙俠文學的同好交流。既得此言,我便鼓起勇氣,不怕貽笑方家,來說說自己心目中仙俠文學的意義與未來。
說到仙俠文學的意義——我覺得它極有意義,幾可提升到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高度!
仙俠文學,從廣義上說涵蓋了神仙誌怪與武俠誌異,《西遊記》、《聊齋誌異》是仙俠,《蜀山劍俠傳》、《倚天屠龍記》也是仙俠,仙俠文學的傳繼與發展其實貫穿於整個華夏文化的曆史長河之中。文字可考的仙俠源流,最早可追溯到商周的鼎文、春秋戰國的諸子詩文,有行吟屈子的“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也有夢蝶莊生“鵬擊水而三千、摶扶搖以九萬”的逍遙遊。自秦漢以降,諸般依附於詩文宗教的神話誌怪文學更是源流廣袤,有飛劍千裏的唐傳奇,有神鬼妖狐為主角的明清筆記,也有貫穿於曆朝文人詩歌中的遊仙詩文。自近代以來,現今意義上的仙俠小說更是不計其數,其中佼佼者如環珠金古,大家已是耳熟能詳。曆數這許多仙幻武俠源流,隻是為說明,在漫長的中華文化發展曆程中,現今網絡文學的仙俠一支,其實是一個一直與東方主流文化血脈相連的有機組成,它有著無比輝煌的過去。
隻是,雖然仙俠文學有著輝煌的過去,但我們這些新世紀的讀者可能要說,現在已是什麼年代?滿天的飛機火箭,遍地的火車汽車,那些在古老虛幻背景中的吟吟唱唱打打殺殺還能有多少前途?這問題如果從正麵回答,也許可以洋洋灑灑寫一大篇論文;我非學者專家,自然力不能及,在這兒我隻能從個人角度用三點來回答“仙俠文學具備怎樣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個深受論文文體荼毒的理科生,請原諒我十分枯燥地條款式闡明:
一、世界上的文明,當一個民族的物質文明複蘇之際,常常伴隨著文藝的複興;對於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中國來說,重溯傳統文化、包括仙俠文化的複興運動,隻是遲早問題。時下的漢服運動,正是基於這原因的一點端倪。
二、伴隨著國力的增長,國民對民族身份自我認同必然出現一種焦慮感。“生活在中國領土上的人”就是“中國人”?在這樣尋找自己民族特征符號的過程中,作為區別於西方文明最顯著特征之一的東方仙俠文化,必然會被重新拾起。
三、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中,緊張的生活壓力下反而更能催生仙俠一類的幻想文學市場。因為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人性中總有些從不變遷的東西。比如,就仙俠文學而言,可為男性讀者舉一不太恰當的小例:即使社會已進入發達開放的二十一世紀,那古典仙俠文學的“荷花蕩中恬靜女”、“瑤池天上嫋娜仙”,仍有著無窮的魅力。可以說,仙俠幻想文學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幻麗縹緲的仙境,對舒緩現實壓力有著十分卓著的效用,甚至能成為不少現代人心靈的歸宿。
所以,正因為存在以上分析中的那些需求,即使按主宰現代社會的諸般經濟規律,也可表明那些已有數千年曆史的仙俠文學,在新世紀中仍具備無比光明的前景和強大的生命力。
當然,雖然理論上前景光輝燦爛,內在也先天賦有強大的生命力,但請恕筆者直言,這仙俠文學,真不是隨便誰隨便寫寫就能獲得預期前景的。什麼樣的仙俠才是好作品?什麼樣的仙俠才能有廣闊的市場?這問題其實已牽涉到本文另一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