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技成出山(1 / 2)

宋仁宗至和年間舒州含山縣有一山名褒禪.山中泉美洞幽,秀木林立.是眾多遊人騷客所好之所,但山中有一處例外,即其後方有一懸崖峭壁,壁如刀削,平坦無比,終年霧氣騰騰,隨風上揚,宛若仙境,美不勝數.因其太過神秘,有人身係數丈長繩,以求見底,卻不得果.慢慢此神仙天境被人忘懷,這日懸崖下方十五丈處,在一突起的巨石上跪有一白衣少年,隻見他劍眉虎眼,白皙的臉上分明露出悲傷的神情,身體不住的微顫.再看他前方有一用石頭擺成的供桌.案上有些山中自產的水果.哦!原來他是在拜奠什麼人.正在他獨自沉侵在這傷痛之時,一道黃色身影,從他身後的山洞中閃出,由於速度過快,竟然帶出重重殘影.眨眼間這人已經站立於這少年背後.其衣裳尚且不動,好似原本就站立在這裏好久了.細一打量,卻是一光頭和尚,白眉黑眸,雪須垂胸.麵露紅顏.及具佛像.分明是一得道高僧.這和尚歎了口氣道:‘阿彌陀佛,龍兒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多羅密多經時.照見五藏皆空,你跟我修行多年,難道這點你還未看透嗎?‘少年緩緩站起身來用衣角擦擦了眼角的淚水道:‘師父,徒弟我....’’話沒說完,一灰色大鳥飛過來,瞬間即至,定神一看那裏是什麼大鳥,原拉是一灰衣老道.這老道與那和尚大不相同,臉上苦若無肉.目光如炬,盤一道髻,手把一拂塵,開口大笑道:‘好徒兒,別聽那胖禿胡說,道家有言,隨心所欲,無拘無束,方能求的自然之道,道成正果.‘少年望望和尚,又看看道士尷尬無比,隻好呐呐傻笑.和尚見狀,微微搖頭,再也不言語,轉身走入洞中,道士倒也不饒人,嘴裏繼續叨嘮著跟了進去.少年又跪著做了幾個揖,方才跟進洞中.隻見洞中別有天地,洞寬越丈深約十丈,兩邊的各有幾石室,在石室上方正中間,有用不知名的東西鑲嵌成的字,或書.或畫,或琴,或棋等等.這和尚不言不語領著,向正朝著洞口的石室走去,隻見和尚僧麅一揮,‘吱吱‘聲中,石門已經打開,如若有心可以看見這石門邊緣甚厚,可見這和尚功力之高.石室空空,唯獨在石室一不起眼的角落裏有一石製條案,石案上有一包袱一折扇,除此別無它物.道士這時也已經看見,這才閉上了嘴趕忙上前,搶起折扇,打開仔細察看,臉上漸漸顯現出少有的沉重之色,剛想發問,和尚點點頭道:‘是,沒錯.‘這少年呆立在這平時嚴禁進入的石室,又不好做聲.望著石案上的包袱和折扇心裏百般疑問,有直覺和自己有關,心裏七上八下緊張無比.正想開口詢問.隻聽見和尚一聲喝:‘龍逍遙,跪下,這少年不由得膝蓋一軟,‘哎,‘道士這才放下折扇.對龍逍遙說道:‘龍兒,你到此地也有十八年了,有些事也該告訴你了其實也不是師父有意要瞞你,隻是你以前知道了反而不好.今天我和你和尚師父商量了一下,覺得你的武功也有了根基,該出去曆練曆練了.其實你的父母並不是病故的.’龍逍遙聽到這裏挺身而起;’什麼?那他們是怎麼死的?‘和尚右手做一佛禮道:‘阿彌陀佛,龍兒,你道士師父說的是真的,十八年前武林中出現了一隊俠義夫婦,男名龍玉飛,女名肖琴,此二人夫唱婦隨,行俠仗義.古道衷腸,懲惡揚善,令黑到宵小聞風喪膽,望風而逃,後生一男丁,隨建莊於潘陽湖,名為逍遙山莊.為天下群雄所敬仰.不料,天不佑好人,在一月黑風高的深夜,一夥宵小緊衣蒙麵,乘其不備殺入莊中,可憐莊中平日安寧,莊丁隻會幾手莊稼把勢,那裏是這夥強盜的對手,很快就被殘害,莊主龍玉飛,一心牽掛妻兒,又見莊丁慘死,心神不寧被領頭黑手所趁,肖琴拚死相助,這夫妻二人邊打邊跑,等到我們得到消息趕去夫婦二人已是落日餘輝,身無完膚.滿身是血.僅留下隨身用折扇一把,留給其幼子.還留下一句話,如果其子非要給他們夫妻報仇的話,一定要當心最親近的人,並說孩子長大後可以去南宮堡,並說明當年與南宮堡有過指腹為婚,有玉蕭為證.‘和尚說道這裏也止不住誦佛.‘哎‘道士接著說:‘龍兒,龍玉飛就是你父親.’龍逍遙雖已猜到個七八分,但是經過兩個師父證實之後,‘啊‘的一聲暈了過去.不知道過了多久龍逍遙方才睜開了雙眼,強打起精神,盤膝而坐,運氣兩周天,雙目回顧,才發現已經身處書室了,在他常用的石桌上就是那個包袱和折扇隻不過多了封信罷了。龍逍遙看到折扇淚水止不住又落了下來.這條路筆筆直直,兩邊的樹木林立,一白衣少年緩緩走來.他腳步沉重,臉色黯淡.但見他目光如炬,太陽穴高鼓,分明是武功根基極為雄厚.這少年就是剛才的下山的龍逍遙,三個月前,龍逍遙從悲痛中清晰過來,發現二位師父已經雲遊他處,並在信中交代;小包裏裝的是當年他父親與群匪交手時,奪過來的一鐵製號牌,上麵僅有‘鼠007‘的字樣.也是他追凶的唯一線索.並附有其父親當年所創的’逍遙扇法‘並提示說,至於扇子上另有玄機,一旦參透,報仇便指日可待.龍逍遙想到這裏,心情越發沉悶,隻好甩甩頭,看看正午的烈日.又想到,自己尚不知該去向何方,忍不住歎了口氣,就在此時聽到身後馬蹄陣陣.轉身一瞧,幾匹俊馬,奔雷般駛來,轉眼既至,馬蹄落處,激起塵灰飛揚,罩得他滿臉都是.龍逍遙見狀暗自搖搖頭.就在這時身後又傳來馬蹄聲.一看領頭的是一年約二十上下,身穿青綢外衫的少年,一布衣老者與一紅裳少女緊隨起後.這少女年約十七八歲,容貌如花.麵泛紅霞.額冒香汗,看起來是趕了很久的路,粉麵上露出些許疲憊神色.龍逍遙自幼待在深山,平日裏連人都很少見,更何況這等豔麗少女,不由的一時間看呆了.突然間,聽到‘嗚‘的一聲,龍逍遙,渾身一震,自覺有危險,腳下趕忙換個‘丁‘字.真正站在路中央.剛想發問.就聽到那少女道:‘哥,我說這叫花字是個探子吧.‘‘胡說‘那少年一個鷂子翻身,在空中轉個圈,屹立於龍逍遙麵前,拱手道:’在下公孫武,那兩位分別是舍妹公孫靜與家丁張叔,我看兄台雖然神情悲憤,但目光坦蕩,不似是宵小,不知道我們三人有何不妥,以至兄台見疑?‘龍逍遙雖是第一次下山但兩位師傅還是時常告訴他一些江湖事跡.原來這個公孫武乃是武林中人稱:望月山莊‘的少莊主.他略一打量,這公孫武果然不同平常:神容俊偉.舉止有禮,便急忙回禮道:‘不敢,不敢.原來是公孫少莊主,不才龍逍遙,因剛才目見三位氣度不凡,忍不住不看了幾眼.還望少莊主見諒.’公孫武道:‘那裏,那裏.....‘話沒說完,公孫靜在馬上插嘴道:’哥,別說了,該走了,不然就壞大事了.’公孫武聞言道:‘龍兄,小弟今日尚有要事,不便多聊,要是龍兄若有閑暇,請到望月山莊一敘.告辭‘龍逍遙道:‘他日定當前往叨擾.‘別過公孫武,龍逍遙想起公孫靜說他是叫花子,低頭一看嘿白衣全是灰了,日夜的趕了幾天路,也該找個地方好好休息了,之後再去潘陽湖祭奠雙親再做計較,打定主意後,龍逍遙,閃進林中,施展起老道的:’咫尺天涯’.沒想到不到一盅茶的功夫.龍逍遙就覺的體內真氣亂竄,頭暈腦漲.為何?這‘咫尺天涯’可是老道從裏領悟到的高深武學,是老道怕他急於報仇,用來逃跑保命用的.其功力消耗非常之快,但是若是功力足夠可以縮裏成咫尺.雖說龍逍遙得到佛道兩家內功之傳,可終究沒能融彙,佛道各為一體,猶如水火,不相容.這老和尚老道士,想盡了辦法,也沒能把他體內的兩股內力合二為一.但看他平時也沒事,反正也沒有辦法,隻好看龍逍遙自己的機緣了.這會龍逍遙竟然用‘咫尺天涯’‘趕起路來,若是讓老道士知道,還不的把這老道士氣死?龍逍遙一運內力暗道:’不好,得找個地方好好調息調息‘.四處一望.看見前邊不遠出有一廟,廟門緊閉,,龍逍遙趕忙走過去拍拍門道:‘有人嗎?‘叫了三四聲.也沒見有人答應,再一看四周,也就能看見這麼一個廟.隻好推開門,一瞧,原來這地方老早就沒人了:廟內佛像殘缺.蛛網密布.灰塵滿地.桌椅更是缺胳膊短腿.瞧見佛像後麵還算隱蔽,趕忙坐下調息,不知道過了多久.就在他想起來繼續趕路時,聽到廟門口傳來腳步聲,還聽見有人問‘花三,人手可曾到齊.‘龍逍遙心道:‘要糟,江湖中人最忌諱別人偷聽‘.這會兒出去吧?自己雙親的大仇未報.多若事端反而不好.隻好靜坐在佛像後麵,調緩呼吸.終究按捺不住好奇,探頭從佛像手臂與身體的微縫中望去,是十來個漢子正站在佛像麵前,圍成一圈.說話的是那站在中間一個穿黃馬褂的癩子.這癩子見無人回答又問道:‘花三呢?‘這時候有人回到說:‘他去綴正點子去了‘癩子叫道:‘這花三,真不是東西.這回要是讓那公孫武跑了,壞了肖主的大事,看誰給他擔待.‘這時一背對他的灰衣人走前兩步說:‘沒事,成副手您放心.在前麵的武城鎮回城坡我們就埋伏好了,就這三人還能飛上天去不成.再說花副手,大楷是瞧上了那公孫靜了吧.‘眾人哄笑.龍逍遙聽到這裏暗自揣量:’公孫武看來也不是什麼作惡之徒,公孫靜也不過是嬌寵過度,並無壞心,怎麼會和這夥人結怨呢?就在這時,這癩子做個手勢把眾人叫在一起,交頭接耳不知道說什麼,再說道:‘走‘呼,的一聲.眾人飛速離去,龍逍遙走了出來,拍拍了衣上的灰塵.剛準備離開.隻聽到:’一聲道:‘哈哈,朋友慢走!‘從破窗躍進四個人,領頭個分明是那個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