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世界觀設定——第二次俄羅斯戰爭(1 / 1)

第二次俄羅斯戰爭(1999-2003)

戰爭背景

1991年紅色革命失敗後,俄羅斯聯邦陷入長達十年的經濟崩潰與地方割據。西伯利亞油氣田被國際能源集團瓜分,車臣、韃靼斯坦等共和國事實獨立。

1996年\"休克療法\"徹底失敗,莫斯科中央政府對烏拉爾山脈以西控製力趨近於零。

中歐協定東擴與中歐技術壟斷

1997年中協吸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並在烏克蘭部署\"神經脈衝幹擾塔\"(賽橋軍工第一代原型機)。

1998年\"慕尼黑協定\"秘密簽署,德法主導的\"中歐技術聯盟\"(CETC)成立,開始對俄實施量子通信技術封鎖。

導火索高加索危機

1999年3月,CETC支持的阿塞拜疆無人機部隊突襲車臣輸油管道,俄軍誤判為北約全麵入侵,啟動\"紅色警戒-7\"預案。

戰爭進程(1999.3-2003.8)

俄軍閃電戰(1999.3-2000.2)

北高加索攻勢

俄軍第58集團軍72小時控製格羅茲尼,使用溫壓彈摧毀車臣叛軍地下工事。

波羅的海封鎖

俄北方艦隊在加裏寧格勒海域布設\"磁暴水雷\",癱瘓北約波羅的海偵察網絡。

技術代差暴露

俄軍T-90坦克集群在立陶宛邊境遭遇CETC\"影子旅\"——配備外骨骼裝甲與激光反導係統的數字化部隊,三天內損失83%裝甲單位。

中歐反攻(2000.3-2001.11)

量子通信壓製

CETC激活覆蓋東歐的\"宙斯之網\",俄軍指揮係統陷入混沌,出現多個集團軍誤擊友軍事件。

基因武器首秀

賽橋軍工在斯摩棱斯克投放\"白樺-7\"氣溶膠,導致俄西部軍區23%士兵出現定向基因崩潰(症狀包括視網膜出血與骨骼脆化)。

莫斯科空襲事件

2001年9月7日,CETC隱形轟炸機群突破S-400防線,用納米蝕解彈摧毀克裏姆林宮地下核掩體,普京政府被迫遷都葉卡捷琳堡。

遊擊割據(2002.1-2003.8)

烏拉爾防線崩潰

俄軍第201導彈旅叛變,向CETC移交\"伊斯坎德爾\"戰術核彈發射密碼。

莫斯科投降協定

2003年5月,俄臨時總統梅德韋傑夫在柏林簽署《中歐安全保障條約》,規定:

莫斯科及周邊200公裏劃為\"非軍事觀察區\"

烏拉爾山脈以西領土由CETC托管

俄殘餘勢力退守新西伯利亞

2004-今——莫斯科專區

\"大莫斯科自治委員會\"名義上保留俄語文化,實際由CETC派駐的\"技術總督\"管理。紅場改建為\"歐亞量子通信樞紐\",聖瓦西裏大教堂成為賽橋軍工展示廳。

所有市民植入\"和平芯片\"(Peace-Chip),情緒波動超過閾值會觸發杏仁體抑製程序。

戰爭期間開發的\"宙斯之網\"演變為現代軍用防火牆原型,其衍生技術被用於製造\"狐妖\"病毒載體。

蘭音製藥收購了\"白樺-7\"研究資料,開發出針對特定族群的基因標記技術,為後續\"EVE計劃\"奠定基礎。

CETC戰後改組為\"環太平洋東方聯盟\"(PREA)技術委員會,其量子加密協議成為全球企業戰爭的標準配置。

賽橋軍工利用在葉卡捷琳堡獲得的俄軍\"意識上傳\"實驗數據,結合CETC神經脈衝技術,於2015年完成首例活體兵器\"塞壬\"。

莫斯科專區的量子通信樞紐至今控製著全球45%的數據流量,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核心目標。

普京的末日宣言

遷都葉卡捷琳堡前,普京在加密頻道留下\"俄羅斯之魂永存於代碼\",該信息至今未被破譯,可能與現代AI覺醒事件相關。

柏林檔案館解密文件顯示,CETC曾在莫斯科地鐵深處進行\"人類意識集群上傳\",所有參與科學家於2004年集體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