ȫƪ(1 / 2)

蟋蟀,又名蛐蛐,屬昆蟲類。常見的蟋蟀有三種,個體較大頭頂長有花紋,夏天常在路燈下蹦跳的不會咬鬥,另一種頭為三角形的也不會咬鬥。本人所講的蟋蟀個頭不太大,身長約1‘5公分左右,呈黑褐色。它有雌雄之分,雄性尾部長有一對尾須,背部兩翅膀上長有兩條凸凹龍紋,相互摩擦能發出響亮而悅耳的聲音。雌性尾部除長有一對尾須 外,還有一根產卵管,背上的雙翅無龍紋因而不能發聲。

雄性長有一對很像鐮刀、形狀寬大而有力的顎,它既是啃食植物根莖或果實的工具,也是相互咬鬥的武器。它的顎部前端和根部帶有鋸齒狀的鉤,有乳白色的,我稱之為水牙板;有呈現火紅色的,稱之為火牙板;有呈現淡紅或淡白但牙上帶有淺黑色的斑點,稱之為花牙板。它的區域占有意識非常強,因而,兩隻雄性蟋蟀不能同住一域,二者相見必定咬鬥,趕走一方。因雄性之間有咬鬥的習慣,且咬鬥時極具觀賞性,因此,自唐朝起,不論是在皇宮內外還是民間,都聚集了很多喜歡鬥蟋蟀的人。下麵,根據本人把玩了五十多年的經驗,就怎樣捕捉、飼養和培養它的鬥誌等幾個方麵,奉獻給喜歡把玩的朋友們共同分享。

一、從叫聲中辨別器個體的大小.

人們常說的鬥蟋蟀是指雄性,雌性不會咬鬥。雄性鳴叫的目的,是呼喚雌性。蟋蟀沒有耳,不具備聽力,是靠頭頂的兩根須接受聲波的震振動來完成聽力的。

蟋蟀個體的大小至關重要,個體大則體重大,顎大而有力量,在咬鬥中占有很大的優勢。因此,人們通常喜歡捕捉大個體的。在捕捉中除了用眼睛直觀其個體大小外,從它的叫聲中也能辨別,我們知道他的叫聲是靠背上雙翅凸凹龍紋摩擦而產生的,雙翅大小發出的聲響是不同的。雙翅大則個體大,聲音低沉綿長。震動的頻率較慢是個體較大的。聲音高亢、響亮、震動頻率較快的,是個體小的。

二、捕捉

蟋蟀的生命大約隻有5--6個月,一般是在農曆六月初發育成熟,開始鳴叫尋找配偶,農曆十月結束一次生命的輪回,在此期間,完成交配繁殖。小蟋蟀會躲在洞穴中越冬,成長發育到翌年的農曆六月初。

蟋蟀喜歡在莊稼地,野草茂盛、水塘邊以及牆縫中做窩。它的棲息地經常會有蛇、青蛙、蜈蚣出沒。因為它的蹦跳能力極強,不借用一定的工具很難捕捉。捕捉有兩種形式:一是聞其叫聲來尋找它的窩,叫聲有兩種,一種是把雙翅全部打開使其奮力摩擦,發出的聲音響亮。第二種叫聲是將雙翅半打開,使其輕輕摩擦,聲音小而綿長,有時像撥動一根琴弦而發出的聲音,我把這種叫聲稱之為彈弦,它的這種叫聲是正在向身邊的雌性求愛,它邊叫邊倒退者爬向雌性,待雌性爬到雄性的背上,在各自的尾部長有交配器官,交配完成。

在找到它的窩後,把用透明塑料紙做成的圓筒罩在窩上,帶上膠皮手套清理罩內窩邊的雜物進行捕捉。有的窩通向地下很深的地方,需借用小鏟挖掘或用水把它澆出來。一個窩裏麵隻有一隻雄性和若幹隻雌性,先出窩的一定是雌性,雌性出窩後會亂蹦亂跳,影響和吸引捕捉人的視線,雄性借機逃走。這時,捕捉人不要慌亂,借助罩筒,先把雌性放出,最後出窩的一定是雄性。捕捉時手一定要輕,以免誤傷它。可以借助自製的小口徑圓筒狀透明帶把的小袋,讓蟋蟀自己爬進去,然後將其放入用紙卷好的小管桶內或其他小容器內。通過咬鬥篩選出凶猛善鬥的好個體飼養。若在夜間捕捉,需手電筒一隻、小細棒一根(或一根長草坓),夜間,它總是在窩的門口鳴叫,手電的光亮使它看不到其他東西,隻需用小口徑塑料袋輕輕放在窩的旁邊,用草棒輕撥,使其進入小口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