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是好事,但要講究藝術,不可以隨心所欲任性而為,而是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孝敬老人。
不要刻意地去孝敬,也不要稀裏糊塗地敷衍。有時候,一個微笑可以讓老人感到慰藉,那麼這個微笑就是你的孝心,沒必要給老人買價格高昂的補品。而且,不要以為給了物質就給了一切,老人最需要的是感情方麵的關懷。
要知道,父母對兒女的疼愛,兒女對父母的孝順,即使做到了極致,也隻是應該如此,用不著存有過分感激的念頭。如果父母疼愛你便以為父母是恩人,兒女孝敬父母便以為兒女是為報恩,這樣的話,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係就好像路人一樣。即使路人走在路上,口幹舌燥,你給他水喝,他也會感激你,有機會還要報答你。
由此可見,孝敬父母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孝順父母也應像衣食住行一樣,成為生活中最為尋常但不可或缺的內容。
在日常的瑣碎生活中,要體味父母的感情和意願,並於此做一些能讓父母滿足的事情,不要盲目孝敬,父母不需要,你偏偏買給他們,既浪費錢財又達不到孝順的目的。
孝敬父母要花心思,不是說要刻意的取巧,而是應該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真正做到“投其所好”。
不可以一相情願,自己以為父母想什麼要什麼就買什麼給什麼,父母和我們的年齡有差異,心理要求也非兒女所能體會的,因此兒女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很重要,留一點心思給父母,便是孝敬的根本了。
春節快要到了,在城裏打工的德才要回鄉下老家過年。同在一個城市打工的夥伴大軍委托德才給他家裏捎些東西,德才痛快地答應了。
臨行的那一天,大軍到火車站給德才送行。德才沒有料到,大軍給家裏帶回去的全都是一些尋常的東西,醬油、味精、洗衣粉、糕點……裝了滿滿一大紙箱。
德才跟大軍說:“帶這些瑣碎的東西幹啥?還不如直接給你媽帶錢呢。路太遠,輾轉不容易,所以我每次回家隻帶一點東西,常常塞點錢給爸媽,他們喜歡買什麼就買什麼。”
大軍卻說:“半年來我沒掙到多少錢,最近才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春節就不回去了。你把這些東西給我媽帶上,就說是我單位發的,吃用不完。”
回到家裏後,德才扛著紙箱就奔大軍家。大軍的母親高興地打開紙箱,把箱裏的東西擺了一炕,興奮地跟德才說:“大軍寫信說找了一份好工作,單位什麼東西都分,吃都吃不完,讓我不要惦記他,起初我還不信呢,看到這些東西我就放心啦!”看到老人滿臉的喜悅,德才深受感染,體會到了大軍的一片孝心。
春節很快就過去了,德才要返回城裏,大軍的母親讓德才轉告大軍,家裏什麼都不缺,要好好工作,別辜負了單位對他那麼細心的照顧。說完話,大軍母親的臉上充滿了幸福的笑容。
德才想到了自己的母親。當除夕之夜自己把2000元錢交到父母手上的時候,母親也隻是淡然一笑,遠不如大軍母親那麼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