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還是不負師傅厚望的,初中畢業後考上了市裏的一所重點中學。師傅也很高興,但高昂的學費讓他也不免有絲抑鬱。
那段時間,師傅開始瘋狂地聯係“業務”,本來開始隻是解決鎮上一些人的事情,現在附近一些鎮上都出現了他的身影。
“小康啊,”師傅對我說,“你馬上就要一個人到外麵去讀書了,你要一個人麵對很多事情,要和同學們好好相處,要聽老師的話,要好好地學。還有,你不是一直嫌我沒教你真本事嗎,現在我就教你幾招防身的本領,在外麵遇到怪事就可以自保了。”說罷,師傅從口袋裏掏出五張不同的符紙來。
我看著手中的符,上麵那扭扭曲曲的文字後符號我一個也看不懂。
“這五張黃符分別是鎮屍符,火符,召靈符,引雷符,困束符,是最常見的東西了,不過對付平常的鬼怪和白僵,黑僵是夠了。”
這裏我要告訴大家了,符有三中不同的等級,大家常見的黃符其實是最弱的,隻能對付等級最低的僵屍和鬼怪,而更高一級的則有紅符和黑符,這裏就不多介紹這些了,反正後麵接觸的很多。
而至於降魔時,使用符咒是要念急急如律令是因為道教咒語的這種結構首先表明它是托於神授、從而也是有神效的。稱太上老君、稱神霄玉清真王,稱天師,都是直接說出尊神的名號,來召役神將、鎮壓妖邪。對於比較低級、專供法師役使的神靈,則是直呼其名,以示自己有控製他們的能力。因此道教咒語的施行,與其整個神仙譜係是緊密相聯的,其中表現了他們的信仰,也反映了他們實踐信仰的方式。不過稱引神名,並不是道咒特有的現象,甚至不是咒語特有的現象。基督教徒在祈禱之後總要說“奉耶蘇基督的名”。那是對神強烈的信賴敬仰的表現。所以道咒中的稱引神名,表明的是許多宗教中共通的對神靈的信仰、依賴,隻不過各自的神有不同的麵貌罷了。其更能表達道咒本身特色的還是下一方麵:它表明咒語是對祈使對象的命令,而“如律令”,既是催促,又是強調其命令必須執行,不執行,則依律懲罰。咒語的內容都直言不諱地講清命令的目的,具有很強的功利性,這是道教咒語具備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一般說來,中國的民眾對待宗教的態度,以祈求解決眼前的困難為主導,求得平安便算有福。象西方社會和印度人那種對神靈的虔誠皈依,是有相當差距的。比如印度傳來的《主夜神咒》:“婆涉演波底”,據說夜行時念它可以辟邪。但其辭實際上是印度人所奉夜神的音譯。佛教的重要咒語《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即民間比較熟悉的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句句皆表示對觀世音的皈依禮敬之意,八十三句係稱呼菩薩(包括觀音的種種變相)名。這部咒語,佛教徒認為其威力極大,使用也很廣泛,《大悲心陀羅尼》詳細記載有用它治病、催產、解蠱毒、辟蛇蠍等等的方法。就功能言,佛咒與道咒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但從結構看又很不同。大悲咒的特點,在叫人先皈依,倘皈依了,一念它,觀音就能幫助解決各種魔難,直至接引他上西方極樂世界,念咒的本身就是皈依。道咒則是直接驅策鬼神,讓它們走開或者完成凡人無法完成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實的目的是前提,對神的敬仰,乃以當下直接的利益為中心。道教咒語的這一特點規定了每一咒的應用範圍相對較窄,所以道咒各有針對性,數量極多。
而大家對僵屍這個東西也了解不深吧,一般我們對屍變後的屍體有六個等級的劃分:
第一級是“白僵”,屍體入養屍地後,一月後渾身開始長茸茸白毛,這類僵屍行動遲緩,非常容易對付,它極怕陽光,也怕火怕水怕雞怕狗更怕人;
第二級是“黑僵”,白僵若飽食牛羊精血,數年後渾身脫去白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幾寸長的黑毛,此時仍怕陽光和烈火,行動也較緩慢,但開始不怕雞狗,一般來說黑僵見人會回避,也不敢直接和人廝打,往往在人睡夢中才吸食人血(黑僵與白僵合稱為“黑白僵煞”)。
第三級為“跳僵”,亦叫“跳屍”,黑僵納陰吸血再幾十年,黑毛脫去,行動開始以跳為主,跳步較快而遠,怕陽光,不怕人也不怕任何家畜(平時再能叫的狗,一旦遇到‘黑僵’或‘跳僵’就不叫了,但是貓見僵屍就會冷叫);
第四級“飛僵”,亦稱“飛屍”。由跳屍納幽陰月華而演變,飛屍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幾百年的僵屍,行動敏捷,躍屋上樹,縱跳如飛,吸**魄而不留外傷;
第五級僵屍已近乎魔,名為“魃”,又稱“旱魃”“火魃”“幹魃”,飛屍吸納精魄數百年之後,相貌愈發猙獰,可謂青麵獠牙啖人羅刹,還能變幻身形相貌迷惑眾人,上能屠龍旱天下能引渡瘟神,旱天瘟疫由此而發(古代,瘟疫如果伴隨著旱災蔓延,老百姓們就會堅信不疑地認為是旱魃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