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世之苦(1 / 2)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史稱宋太祖。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鬥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宋朝的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廟號太祖。他本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乃職業軍人。趙匡胤由於戰功卓著,成為了後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後,繼位的恭帝年幼,趙匡胤於是有了稱帝的野心。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範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禦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當日夜裏他酣睡之時,被手下軍隊黃袍加身,三呼萬歲,擁戴為天子。後周官僚得知後已知無力回天,隻得麵對現實。周恭帝被迫遜位。趙匡胤登基成為宋太祖。

北宋的基本國策是“重文輕武”,這個政策對宋朝有利有弊,好處乃在於使北宋初期政治、經濟等各方麵都比較安定,尤其是沒有宦官專權、地方割據等禍事。即使帝王中著名者不多兼表現平平,但也無損國家的繁榮安定。而壞處則是令北宋在軍事上接連挫敗,連同南宋共三百多年,整個宋朝的曆史重心,都是戰事的挫敗和退卻。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與開寶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前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麵。但是這也導致地方資源狹少,最終讓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敗。

宋太祖所麵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5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宋太祖弟趙光義即位,廟號太宗。

太宗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於978年歸降,其後再於979年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起初一度收複易州和涿州。太宗誌得意滿,下令進攻燕京。結果在幽州外高粱河遭遇慘敗。此役之後,宋朝的戰略便轉為被動。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結果又敗,著名的大將楊業也在此役中陣亡。之後宋朝在對黨項的戰爭中也多失敗,四川又爆發民變。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太宗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太宗親題。

太宗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後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金匱之盟起源於杜太後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後稱要趙匡胤死後先傳光義,再傳光美(後改名為廷美),再傳德昭(趙匡胤長子)。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雖然有金匱之盟的說法,但是太宗卻先後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貶黜廷美到房州,兩年後廷美就死於謫所。太宗長子元佐也因為同情廷美而被廢,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後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駕崩,李皇後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恒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曾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複燕雲十六州,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複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

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為了使宋不再成為繼五代十國後的又一個短命的王朝,他製定了一係列的政策方針。首先在軍事方麵,太祖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製,並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使宋朝對軍隊有了完全的掌握權。另外,宋沿襲唐製,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的職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曆朝曆代。在科舉方麵,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核。這樣一來,北宋王朝的官僚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從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鞏固了政權。後來,北宋經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神宗為使社會有所發展,於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後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複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