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翁
曾經一些迷信的水手覺得如果殺死一直信天遊,必定會招致禍端。因為他們認為信天遊是那些他們曾經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們的亡靈。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著名詩篇《古代水手的詩韻》正是敘述了在一隻信天翁被槍殺後災難是如何降臨到一艘船上的。然而,還是有許多19世紀的水手仍熱衷於捕食這種鳥類來豐富一下漫漫航途中單調乏味的飲食,並將它們的腳折入煙袋中,將翅膀的骨頭放進煙管裏。信天翁“albatrosss”這個詞來源於從葡萄牙語“alcatraz”,而葡萄牙語“alcatraz”又來詞源於阿拉伯語“al~cadous”,最初任何一種大型的海鳥都被稱作“albatrosss”。
信天翁和本目其他科鳥類的區別在於,它的管狀外鼻孔的位置不是聚合在喙基頂部,而是分別在喙基部的兩側。信天翁科下分為4個屬:“Diomedea”屬,即”大信天翁”,包括6個種類,平均翼展達3米;“halassarche”屬,有9個相對較小的種,通常被稱為“mollymauks”;“Phoebastria”屬,包括4個北太平洋和熱帶太平洋地區的種類;以及由具有相對較長的翅膀的一身深色的烏信天翁和灰背信天翁組成的“Phoebetria”屬。經過近年的調查研究,已被承認的信天翁種類已經從原來的14種增長到現在的21種。
基本特征
形態特征:信天翁的身長約為90~95厘米嘴的前端有,全身白色,頭頂、枕沾橙黃色,翅、肩和尾灰褐色,內側翼上覆羽白色。外形似海鷗。頭大;嘴長而強,由許多角質片覆蓋,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狀;頸短;體軀粗壯結實;尾短;信天翁的翅翅膀狹長而寬大,可達55厘米以上,它們的身重約為7~8千克。
生活習性:信天翁一般喜歡夜間出行。善於鳳翔、遊泳,在陸地上也能行走。海麵上休息,繁殖期在岸邊、島嶼等陸地隱蔽處。肉食性,以魚類、軟體動物等為食。他們不能在空中飛翔時捕獲獵物,也不能淺入水下捕食,覓食活動都是在水麵上進行。由於受的生活環境的影響,信天翁的警覺性都比較高,你經常會看見它們隻是單個或成對的出行活動,但是它們安靜的有些詭異。
繁殖:信天翁的繁殖期為大概10~12月。它們喜歡在岸邊、島嶼的岩石上營巢,巢非常簡陋,主要是利用在地麵上的濕地,用枯草、苔蘚和泥土築成。信天遊每窩隻產1枚卵,孵化期為兩個半月到三個月。
成長:幼鳥的成長需要親鳥反芻出來的食物精心地養育。幼鳥出生時身上都披著淡淡的絨毛,絨毛脫掉後成為長著一層蜷曲濃毛的幼鳥。待到幼鳥全身開始變為白色的時候,親鳥就飛去,隻留下幼鳥們依靠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過冬。約經過9個多月以後,幼鳥就可以獨立到大海上空生活。它們9~12年後就會性成熟。
壽命:信天翁的壽命約為40~60年。它們可以在海上飛5年之後才回到它出生的島嶼陸地。配對為終身,一般在6歲時開始。每年在10月底回到同一個地方見麵,以沙、灌木枝和火山岩築巢。一對隻下一個蛋,父母輪流孵蛋,約65天孵出。一般到5月底6月初,小鳥幾乎可以獨立的時候,小鳥的爸爸媽媽會拋棄鳥巢和它們的寶寶,讓它們自己練習飛翔和捕食。
形態與功能:滑翔冠軍
信天翁的飛翔能力之所以那麼有名,是因為它們幾乎能夠不拍一下翅膀的跟隨船隻滑翔數小時。它們為減少滑翔時肌肉的耗能而體現出來的適應性之一是有一片特殊的肌腱將伸展的翅膀固定位置,其二是翅膀的長度驚人,較之鸌形目其他科的鳥類,信天翁的前臂骨骼與指骨相比顯得特別長,信天翁的翅膀上附有的25~34枚次級飛羽,比海燕多出15~24枚。於是,信天翁的翅膀如同是極為高效的機翼,使它們能夠迅速向前滑翔,而下沉的幾率很低。信天翁這種對快速、長距離飛行的適應性,使得它們可以從其所在海島上起飛,在浩瀚的汪洋上來去自如。
分布模式:多居南半球
南極洲、南美洲、非洲及澳大利亞南端的信天翁的分布與當地的海洋帶受風影響有關。個體和種類數目最多的信天翁集中在南緯45°~70°,但它們也在南半球的溫帶水域繁殖,同時少數種類的分布區域進入了北太平洋。加拉帕哥斯群島和厄瓜多爾外海的拉普拉塔島上的加島信天翁在氣候受寒流洪堡洋流的影響的赤道處繁殖。而亞洲的短尾信天翁、西北太平洋的黑腳信天翁和夏威夷群島的黑背信天翁均在北太平洋繁殖。如今,北大西洋沒有信天翁繁殖,盡管在180萬年~1萬年前的更新世曾有,也盡管人們知道那些誤入北大西洋的信天翁中有少數已存活了數十年。可能是因為更新世後大量沒有信天翁擴散,所以現在的北大西洋依然沒有信天翁的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