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揭密(1 / 2)

那把朱十八口中的“聖劍”,吳翼家傳的“如意”寶劍,原本是西域高昌王國皇室之物。

朱十三口中所稱的“我們”也大有來曆,卻是大唐西行取經的玄奘法師的三個弟子的後人,而他們卻也是高昌國之人。

唐代玄奘大師西遊,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至瓜州後,同行者十數人畏難而卻步,隻他一人堅持西行。乘一胡僧贈送的識途老馬,穿越大沙漠至高昌。高昌王麴文泰盡禮款待,並懇請其永留高昌,以便終身供養,令全國上下都成為佛弟子。玄奘大師深感王的厚意,不過為了求取大法,誓必西行。國王再三固留,甚至下令守衛不準玄奘出城。玄奘大師無計可施,隻好決意絕食,滴水不飲,如此三、四天之後,氣脈微弱,國王大為恐慌,立即向大師懺悔謝罪,懇請大師在將來回程時,能夠在高昌留住三年,國王願效法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護持佛陀一樣供養玄奘。最後玄奘大師決定再停留一個月,為王宣講《仁王般若經》。每到講經之時,國王必定親自執香,前來迎請,在引升法座時,國王還低身跪下,以背為凳,讓玄奘登躡座上。玄奘臨告別時,國王為他製作法服三十具、棉帽裘毯、黃金百兩、銀錢三萬、綾絹等五百匹、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作為玄奘西行往返二十年之用;並寫了二十四封信函,分別送達龜茲等二十四國,每國一封,懇請各國協助法師順利通行。出發之日,王與高僧、大臣、百姓等,列隊送別,國王痛哭流涕,道俗四眾也都悲不自勝。玄奘大師得以順利到達印度,實因高昌王的大力幫助。

高昌國王為玄奘送別之際,特意為他挑選了四個小和尚,護送西行,其法名為悟空、悟淨、悟能、悟慧。而朱十八與沙力分別是悟淨和悟能的後人,還有一支姓白的則是悟慧的後人。

玄奘法師的三名弟子何以留下後代則是有原因的。

玄奘去時高昌尚是一國,但歸來時高昌國卻已是昨日花黃,被大唐所滅,成了大唐疆域的一部分。

剛剛回到物是人非的高昌城的玄奘法師當夜就有人前來拜訪。

來人是高昌王麴文泰的幼子玄光,僥幸漏網的玄光手持“聖劍”來見玄奘。據他所言,其父高昌王麴文泰曾言在聖劍中藏了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可以使他複國,但前提卻是要將聖劍交給玄奘法師。玄光苦心研究多年,卻是一無所獲,好不容易等到玄奘歸來,馬上急不可耐的找上門來了。

其實在玄奘法師西行前高昌王麴文泰就知道亡國在即,卻是毫無辦法去改變這一結果。他傾國去奉迎佛教也不過是絕望之際追求的精神解脫。高昌王國的秘密除了他自己之外恐怕再沒有誰比玄奘更清楚的了。玄奘知道聖劍的秘密,但他也窺得了麴文泰的良苦用心。

麴文泰在劍上留下了三處遺藏。篤信佛教的麴文泰在亡國之時才恍然大悟,得以解脫,放下了心中積蓄許久的塊壘。大徹大悟的他卻還是放不下一點愛子之心,才費盡心機安排玄光詐死逃生。他情知與強大的唐王朝對抗絕對是死路一條,又知道玄光性格執拗,必定要想方設法去複國。他既不欲幼子去送死,又不想令他失去希望,就將未來的路全權交給有大智慧的玄奘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