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投資與投機(1 / 2)

投資(investment)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的標的物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投機(Speculation)指根據對市場的判斷,把握機會,利用市場出現的價差進行買賣從中獲得利潤的交易行為。投機者可以"買空"(Long),也可以"賣空"(Short)。更為通俗的一個定義是:投機就是投資機會(投資行為中的一種),沒有機會就不進場交易,就如同打獵,不看見獵物絕不開槍。民眾日常購買彩票、股票等利用所獲信息根據自有資源所作出的交易選擇,都屬於投機的一種。投機的目的很直接---就是獲得價差利潤。----------------以上文字引自百度百科----------------不知道上麵的文字大家看明白沒有?簡單的說,投機是投資的一種!其次就是時間長短的區別,方式的區別。投資更傾向於長期的利潤,穩定的貨幣投入行為,在相關的經濟主體內獲得分紅或其他利益。而投機卻是利用一切機會,進行價差交易獲得利潤的行為,它強調的是機會!例如:張三把錢投進一個企業的股票裏,從買入到N年一直沒賣,就等著企業效益好進行分紅和股票價格上漲了。這叫投資。(在中國靠著分紅的股民會不會餓死這是個問題。)李四把錢投入股票,今天看到上漲就賣了,明天看下跌又買了。這種短期的行為叫投機。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定義,中國股市中超過90%以上的散戶都是投機者而非投資者呢?進一步推定:炒股就是100%的投機行為!嗬嗬,看到這也許會有人罵我,其實無所謂,真的,我這人臉皮比較厚。但我要說,很多人的觀念還沒有轉變,認為投資是好的,光榮的;投機是差的,可恥的。這完全是傳統觀念造成的。其實投資也好,投機也罷,都僅僅是獲得利益的一種方式,和人的道德品質沒有一毛錢關係!我們應該批判的是,在獲得利益的過程中,采用可恥方法的行為!以上的話是我說的,我負責。下麵的話是專業人士說的,這些專業人士,都絕對是牛B的無人不知的,你不知道?那去百度吧。他們的言論,我認同,但我不負責。------------------------------1)《蘇黎世投機定律》:“沒有人靠薪水發財,倒是很多人因此一貧如洗,所以必須自己放手去博,投機才是你需要的。一切投資都是投機,唯一的差別就是有人承認,有人不承認。”2)《證券分析》:“對於投機者來說,懂得何時買賣比懂得買賣什麼更重要。”“虧損的投機者比獲利的投機者多幾乎是一個數學定律。”“投資是一次成功的投機,投機是一次不成功的投資。”(這篇作者說:這句話,不是說投資失敗才是投機,而是投資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一旦這個時間內不允許,那麼就變成了投機。)格雷厄姆對投資和投機的定義:“投資是依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就是投機。”3)巴魯克:“投機者就是那種觀察未來動向並在這種未來動向發生之前采取行動的人。”4)《期貨市場教程(第四版)》對期貨投機的定義:指在期貨市場上以獲取價差收益為目的的期貨交易行為;投機者在期貨交易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而且吸收了套期保值者厭惡的風險,成為價格風險的承擔者和價格發現者。(這篇作者說:期貨市場還有投資?我靠,打死我也不信!)5)科斯托拉尼:“根據我的經驗,有三種迅速致富的方法:第一,帶來財富的婚姻;第二,幸運的商業點子;第三,投機,......我是投機人士,始終如一......簡言之,我投機各種東西,完全見風使舵,或視政治和經濟形勢而定......在長達80年的證券交易中,我至少學到一點:投機是門藝術,而不是科學。”----------------以下文字為作者結論,但不作為您的結論---------------中國股市自1991年起,除了老八股之外,僅僅靠分紅的投資者都餓死了,沒有長期持股的投資者,都被一浪又一浪的淹死了。唯有投機的人,活的無比滋潤,例如現在賺錢的你我。但是依然有大量大量各種投資失敗或者投機失敗的人,例如你我!嘿嘿,原因?請看此書!真的,這本書不會告訴您哪隻股票漲停,也不會告訴您哪個板塊更好,但是會讓您看完之後知道,任何投機都是有風險的,控製風險是投機最重要的學問!如何更合理的投機,如何獲取更多的利潤......結束投資和投機的結論語:投機是門藝術,而不是科學。中國股市是投機市,而非投資市!至少,在現階段是這樣的,今後...你猜,你猜,你猜猜...(這篇文字又不能賣錢,作者發神經嗎?)----------------以下文字引自華爾街日報,我推薦您認真看!----------------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在哪裏?開始你也許會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區別其實很明顯——但當你拿起筆的準備寫下答案的時候,你就不會這麼想了。開始吧。先用幾秒鍾想一想。寫下“投資”。現在,寫下“投機”。如果你和我一樣,那麼沮喪的感覺會突然襲來,因為你沒辦法快速簡單的寫下答案。畢竟,自從德拉維加(JosephdelaVega)在1688寫下《混亂的困惑》這本書之後,投資和投機就一直是金融詞典裏的一員。在他的書中,德拉維加觀察了三種不同的人。其中,富有的投資者被稱為“金融領袖”。第二類是商人,被稱為“偶爾的投機者”,而第三類則被叫做“不間斷的投機者”或者是“賭徒”。自從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以來,“投資者”和“投機者”就一直同時出現在交易所裏。400年以來,一直有人為投資和投機賦予定義,但都不夠持久。(看到這句話,你就可以開罵作者了,因為沒有準確定義的東西,誰也不能說誰真的錯了!)PhilipCarret在1930年出版了《投機的藝術》("ArtofSpeculation")。他相信“動機”是確認投機和投資區別的關鍵。“在1915年於60塊買入美國鋼鐵並準備逢低賣出的行為叫做投機,一個紳士在95塊買入美國電話並享受超過8%紅利的行為則叫投資”。Carret將投資者與商業經濟聯係起來,並將投機者與價格聯係起來。他寫到:“投機被定義為買入證券或商品,意圖通過價格波動盈利的動作。”(嘿嘿,作者終於找到一個名人的話證明炒股就是投機了!你敢罵我,我反彈回去...)1934年,BenjaminGraham和DavidDodd試圖在他們的著作《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開創性地將投資和投機的定義精確化。“經過深入分析,我們認為投資行為是在承諾本金安全的情況下獲得安全的收益,不符合這一準則的就是投機”。不過在1949年,他們卻在《聰明的投資人》"IntelligentInvestor"一書中指出:“雖然我們仍然遵循這一定義,但需要指出,在這段時間裏,對“投資者”一詞的使用已經出現了劇變。(作者語:本金安全?有這種事情?現在就算是銀行存款,銀行都有可以破產,還何來的本金安全?那是不是說存款也算是投機了?看來投機的範圍越來越廣是真的!)Graham擔心投資者一詞被用在所有參與股市人群的頭上。他解釋道:“報紙不分情況地使用‘投資者一詞’,所有買賣證券的人都被稱為投資者,不論他買什麼,為什麼買,在什麼價格買,或者是用現金還是用保證金買。由於對投資的定義沒有共識,當局應當,也願意對其給出定義。很多人並不承認投資和投機的理論存在差異。我們認為這種質疑沒有必要,甚至是有害。因為這激發了很多人與生俱來投機股市的興趣。現代經濟學之父凱恩斯是股票、債券、商品和貨幣交易的高手。除了思考經濟問題之外,他對股市也十分感興趣。他在代表作《通論》中指出,“投機是一種預測市場心理的行為,投資則是反映對整個投資生命的預期收益。”但是他並沒有幫助我們了解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同樣的問題在75年之後仍然沒有解決,在2012年,JohnBogle在他的著作《文化衝突:投資和投機》(ClashoftheCultures:Investmentvs.Speculation)中稱,在多數人的心裏,投資和投機是無法區分的。----------------請記住這句話!----------------投機是一種預測市場心理的行為,投資則是反映對整個投資生命的預期收益。作者語:更直白的說:股市不是金錢推動的市場,而是人性、人心推動的市場!特別是中國股市!(政策市?政策是一種無以倫比的號召力而已,也是就團結一心,共同推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