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下列話題在同外國人交談時是不宜選擇的:
其一,過分的關心和勸戒。中國人提倡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外國人卻強調個性獨立,所以,不能將中國式的善意的關心和勸戒施之於外國人,否則就會出力不討好。你問外國朋友:“吃過飯了嗎?”你跟他打招呼“您上街去?”你顯然是出於好意,在他看來卻是被粗暴地幹涉了個人自由,心裏會說:“你管那麼多幹什麼?”
中國的售貨員被要求主動向顧客介紹和推薦商品,對“老外”來說這一套可行不通。因為人家認為買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事情,別人管不著。我們萬一非跟外國人談論這種話題不可,則要盡量講得委婉一點。在語氣上特別要加以注意,少用祈使句,不要讓對方感到是在對他下命令。
其二,個人的私生活。同外國人交談,不得隨便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經曆、收入、住址以及其他家庭生活方麵的情況。這類話題對中國人來講習以為常,而在外國人看來,卻意味著打探個人隱私,動機不純。對外國人的服飾、住宅、家具、汽車等物品的價格、式樣和產地也不要予以評論,它們均與收入有關,亦屬個人隱私的範圍。
其三,令人不快的事物。衰老與死亡、討厭的甲蟲、慘案與醜聞、淫穢的故事一類的話題均係危言聳聽,格調低下,與外國人交談時不宜觸及。他們認為,談論這些“髒、亂、差”的話題既令人掃興,又不吉利。中國人相見,往往要相互問候對方的身體狀況如何,但是最好不要同外國人談及這個問題,更不宜跟一位外國病人詳談他的病情。
南方某市的一位領導在一次會見奧地利客人時,興趣盎然地同外賓們聊起了烹調經。他說:“我馬上就要請你們品嚐此地名菜活殺魚,那燒好的魚端上來的時候,眼珠還一眨一眨的。它可是此地一絕呀!”誰想外賓卻不領情,人家馬上就表示了抗議,結果賓主不歡而散。事後了解到,這批奧地利客人是該國動物保護組織的成員。由於文化習俗的差異,他們把我們津津樂道的“此地一絕”,當成不能容忍的殘害動物的行為了。
其四,他人的短長。散布小道消息,評論同事的美醜、上司的好惡、女士的胖瘦、路人的衣著,都會被正派的外國人當作缺乏教養和不務正業。談論人際糾葛和他人的過失,也被視為無聊之舉。
王亞偉特別愛向領導打同事們的“小報告”,這一手使他頗受重用。當他調入一家合資企業不久,又向外方總經理如法炮製。人家根本不吃這一套,並且責問他:“你光盯著別人,自己的工作怎麼能幹好呢?”沒幾天,他就被解雇了。
對外國人的政治主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個人愛好,不要妄加非議。當著英國人的麵譏諷他們的女王陛下,告訴一位收藏家玩物喪誌,都是失禮的。
應當指出,在交談中,一旦遇到外國人回避或不願繼續的話題,切忌我行我素,而要立即轉移話題,必要時要向對方道歉。
上述幾條基本原則,在同外國人打交道時一定要認真注意。但原則不是模式,重要的是在交往中靈活運用,因地因人製宜,這樣才能應付自如。
如何麵對不拘小節的人
人的性格脾氣是各種各樣的。有的人注意細節,做什麼事都有個講究,言行、禮儀、服飾、交往等都有個規範。有的人則不拘小節,許多方麵大大咧咧、隨隨便便。講究細節的自有其理由,不拘小節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假如您是前者,在鄰居和同事中義有些不拘小節的人,他們常常要和您往來,如果您不想傷害彼此的感情,又想減少一些麻煩,那麼,您該如何對待呢?
1.事先提醒
有些人的不拘小節,是在家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到別人家以為也和自己家一樣,無所顧忌。對這樣的人,可事先提醒,要他知道此處不是彼處。江某家在農村,他愛抽煙,平時又不講究,煙灰隨手彈、煙蒂到處扔。他到鎮裏的妹妹家做客時,妹夫知道他有這種習慣,他一到就立即遞上煙灰缸,提醒他把煙灰煙蒂放在缸內。一開始,江某不習慣,時不時又彈在地上。妹夫一發現,再次提醒。幾次後,他也就改掉了。事先提醒,可避免尷尬,減少麻煩。提醒時,態度盡可能和藹些,不要命令式,有時,可用動作示意,不一定要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