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詩
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的詩體。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求對仗,不講平仄,用韻也比較自由,篇幅不限長短,但每句五言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於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於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七歲知詩文,被張說譽為“後出詞人之冠”。進士及第後,累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張曲江集》。
感遇(二首)
張九齡
“原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解析”張九齡遭李林甫之流的讒言而貶謫荊州後,他作了《感遇》詩十二首,這是其中的兩首。
第一首開頭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花卉植物——春蘭與秋桂。接著展現其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詩人以物之“本心”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隻是盡他作為一個人應有的本份,而並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通達。在此點明全詩的主旨。
第二首讚美丹橘具有耐寒品性,運用了比興和托物言誌的手法。
葳蕤:形容茂盛披拂的樣子。自爾:自然而然地的意思。重深:指天子所居之地。阻重深:喻自己為唐玄宗棄置不用。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世稱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在中亞的碎葉城,5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蓮鄉。25歲出蜀,漫遊各地。唐玄宗天寶初年詔至長安供奉翰林,不久被讒放歸。安史之亂中,佐永王李璘軍幕,因璘敗受牽累,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在安徽當塗病逝。作品有《李太白集》。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原文”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鬆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解析”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麵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叫斛斯的隱士。
詩人漫步山徑,大概正好遇到了斛斯山人,於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之密切。最後,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後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適。
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市南,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綿亙八百餘裏。唐代士人多隱居於此。青蘿:又名鬆蘿、女蘿。一種蔓生植物。鬆風:歌曲名,古雜歌有《風入鬆曲》。
月下獨酌
李白
“原文”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解析”這首五言古詩是李白借酒澆愁的作品。開頭四句中的“花間”兩字,既交待時令是春花初放之時,也說明地點是在花間月下。接下來六句中,承上“酒”字,繼續圍繞“我”、“月”、“影”三者,描寫飲酒的情形。“我歌”這四句是詩的高潮,這裏“歌”和“舞”是互文見義的手法,是“我歌舞月徘徊,我歌舞影淩亂”的意思。最後四句詩,作者感歎良辰美景和歡娛時刻的短暫,向往成仙升天的快樂生活。
將:和。無情:這裏是忘情、盡情的意思。邀(miǎo):遙遠。雲漢:銀河。
春思
李白
“原文”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解析”開頭兩句詩,可以視作起“興”。詩中的興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來,這裏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為別致。三四兩句直承上麵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著筆。將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兩個畫麵(丈夫懷歸,思婦愁腸)組合銜接在一起。這是電影學上的“蒙太奇”手法。
燕:燕地,在今河北省北部,是唐代東北邊防要地。秦:秦地,在今陝西省境,此指內地思婦居所。春風句:《吳聲歌曲·子夜四時歌》:“春風複多情,吹我羅裳開。”此處反用其意。幃:帷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生於鞏縣(今屬河南)南窯灣。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佐嚴武軍幕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出川飄泊兩湖,病逝於湖南耒陽的小船上。世尊他為“詩聖”,其詩為“詩史”,作品有《杜工部集》。1962年被追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望嶽
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解析”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
全詩沒用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到暮,並且是由“望嶽”到懸想將來的“登嶽”。
最後兩句用形象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胸襟,寓含著深刻哲理,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成為座右銘。
岱宗:泰山又稱岱山,是古代帝王封禪(祭天地)的重要地方,被尊為五嶽之長,故稱岱宗。造化:指天地大自然的創造化育。決眥(zī):意謂盡量張大眼眶遠望。
贈衛八處士
杜甫
“原文”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麵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解析”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杜甫自洛陽返回華州途中所作。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則轉為敘事,而無處不關人世感慨。“怡然”四句,寫出衛八的兒女親切有禮的情態,接著又寫處士的熱情款待。“主稱”以下四句,敘主客暢飲的情形。結尾兩句回應開頭的二句,暗示著明日之別悲於昔日之別。
參(shēn):星名,參宿,二十八宿之一。商:星名,商宿。參星居西方,商星居東方,此出彼沒,永不相見。父執:父親的摯友。執,同摯。故意:老朋友的情誼。
佳人
杜甫
“原文”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解析”這首詩的主人公是一個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可謂是“亂世佳人”。詩一開頭,便引出這位幽居空穀的絕代佳人,接著以“自雲”領起,由佳人訴說自己的身世遭遇。詩的最後六句,著力描寫深穀幽居的淒涼景況。作者在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時,也借助“比興”手法讚美了她高潔自持的品格。
絕代:絕世,舉世無雙。關中句:指安祿山攻陷長安事。合昏:即合歡、夜合花。朝開晚合,信守不貳。盈掬:滿把滿把盡情地采取的意思。
夢李白二首
杜甫
“原文”
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解析”這兩首記夢詩在內容和意境方麵卻頗不相同:從寫“夢”來說,上篇初夢,下篇頻夢;上篇寫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寫清晰真切的形象。從李白來說,上篇寫對他當前處境的關注,下篇寫對他生平遭遇的同情;上篇的憂懼之情專為李白而發,下篇的不平之氣兼含著詩人自身的感慨。總之,杜甫這兩首記夢詩是分工而又合作,相關而不雷同,全為至誠至真之文字,表現出唐代李杜兩位大詩人深摯的友誼。
羅網:比喻法律。時李白係獄潯陽,故雲。告歸:辭別。苦道:再三表示。冠蓋:冠冕和車蓋。指京城官僚貴族。將老:指李白時年五十九歲。
王維(701—761),字摩詰,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隱居輞川,奉佛參禪,譽為詩佛。工書畫,兼通音樂。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作品有《王右丞集》。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王維
“原文”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解析”這首送別贈行之作,藝術上獨具特色。因為係送人落第還鄉,故從赴考寫起,赴考又頌聖明的時代,又說赴考者是英才。接著說是時機不好偶然落第罷了。再緊扣題麵寫送別情景,勸他不要因此而認為世無知音,給予他以親切的安慰。
英靈:英俊靈秀的賢才。東山客:東晉謝安曾在會稽東山隱居過,後世遂用來指隱士,此代指綦毋潛。采薇:隱居不仕。薇:野豌豆,可吃。寒食:指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
送別
王維
“原文”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複問,白雲無盡時。
“解析”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其特色是以問答的口氣寫成。短短的六句三十字,樸實無華卻旨意遙深。第一句敘事,是點題。第二句設問,問君到哪裏去。三、四句回答。“不得意”三字,既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又表現出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最後兩句,交織著作者對友人的同情、安慰以及對人生窮達升沉的慨歎,乃畫龍點睛之筆。
飲君酒:請君飲酒。飲:使動用法。南山:指終南山。
青溪
王維
“原文”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解析”詩開頭四句對青溪作總的介紹,接著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順流而下,描繪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畫麵。“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兩句,動靜相襯,有聲有色,悅於耳而美於目,極富意境美,實為千古佳句。詩的後四句寓情入景,以青溪作為自己的寫照,指水盟心,心境、物境融合為一,幽趣妙景兩悠然,開拓了全詩的境界。
黃花川:地名,在今陝西省鳳縣境內。趣:音義同趨。趣途:走過的路程。
渭川田家
王維
“原文”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解析”這首詩是王維田園詩的名篇,它沒有用華美的詞藻作過分的渲染,完全是即景寫實,純用白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展現出一派農村景象。牛、羊、雉、蠶、麥苗、桑葉,是當時農村常見的禽畜和作物;墟落、窮巷、荊扉是當時農村的普通景色;野老倚杖、田夫荷鋤、村頭絮語、牧童晚歸,又是當時農村平常的人事活動。這些都具有田園風光的典型特征,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鄉土氣息。特別是作者把著眼點和興味都放到了“閑逸”二字上,落腳於一個“歸”字,所以最後兩句才是這首詩的重心,表達了作者急於歸隱的真正心情。
渭川:渭水。黃河最大支流,在陝西中部。墟落:村落,村莊。窮巷:深巷。雉雊:野雞啼叫。式微:出自《詩經·邶風》:“式微,式微,胡不歸?”此處取“胡不歸”之意。
西施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