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翰社首領之爭(2 / 2)

諸生都認同張原的意見,當今之世,雖然法禁鬆弛,結社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文有文社、詩有詩社,就連曲中記女也結社,但盡量少犯忌諱當然更好——最後是推舉總社首,楊石香等人當然提名張原,絕大多數諸生也都覺得張原合適,張原名聲最響,焦太史的弟子,又是小三元,此次倒董,魄力驚人,才華、實幹皆出類拔萃,翰社社首非張原莫屬,但華亭分社社首夏允彝卻自薦為總社首,慷慨陳詞道:“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在下慨然自薦,願為翰社總社首,必能團結同誌,壯大翰社,請諸位推舉我。”團團一揖。

夏允彝是華亭神童,與張岱一樣,十二歲補縣學生員,好學能文,能急人之難,在華亭諸生中名氣不小,今年十九歲,長張原兩歲,在座諸生見夏允彝跳出來與張原爭競,都是麵麵相覷,且看張原如何應對——張原不是這次來華亭才知道這個夏允彝的,四百年後他就知道夏允彝的大名,夏允彝有個兒子叫夏完淳,也是早慧的神童,陳繼儒讚夏完淳“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清兵下江南,夏允彝與陳子龍起兵抗清,兵敗,投水殉節,夏完淳被捕,不屈而死,年十⑦——所以,夏允彝是張原很敬重的人,但這翰社他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隻有等翰社按他的意願發展壯大後,他才能退居幕後,草創之初,豈能旁落。

張萼對夏允彝顯然不象張原這般敬重,冷笑道:“要做翰社首領,那就要拿出本事來。”

十九歲的夏允彝英俊挺拔,不亢不卑道:“介子兄是在下極佩服的人,在下見識了介子兄處亂不驚、一擊致命的魄力,卻尚未見識介子兄的文才,在下知道介子兄的本經乃是《春秋》,巧的是在下也是專治《春秋》,所以想就《春秋》經義與介子兄切磋問難一番,不知可否?”

張原在《春秋》上用功甚勤,去年王嬰姿幫他搜集了很多曆代名家論《春秋》的典籍,他都一一精讀,在南屏山居然學堂,他又得到黃汝亨和焦竑這兩位當世大儒的指點,可以說在春秋三傳的經義上已經融會貫通,前賢今哲關於春秋的釋義無不了然,在《春秋》學上應該沒有人難得住他,夏允彝雖然是神童才子,但想必不如他有兩世閱曆和名師指點,那麼,就當場辯難吧,讓諸生見識了他倒董手段之後,再見識一下他的好學深思,一致通過太平淡,有人競爭才跌宕——

如果您覺得《雅騷》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1/1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