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14kedeneirong(1 / 3)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14講 辛亥革命

【課標要求】

1.了解中國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爆發、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等史實;

2.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製、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單元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中國民主革命的轉型期,也是近代化曲折發展的時期。

1.政治上:從帝國到民國:

推翻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推動政治民主化、法製化。但是由於自身實力局限,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上台肆意踐踏民主。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的鬥爭先後失敗。

2.經濟上: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

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辛亥革命的推動及歐洲列強暫時忙於一戰,推動了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短暫春天”,但一戰後民族工業重新遭到打擊。

3.思想文化上: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後期受十月革命影響走向宣傳馬克思主義。。

4.社會生活:從臣民到國民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帶來的社會轉型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除舊布新、移風易俗。改用陽曆、剪發辮、易服飾、廢止纏足等,社會生活出現新氣象。

【時空坐標】

2.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1)背景:

①鴉片戰爭以後,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②19世紀末,當中國麵臨瓜分危機的時刻,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曆史舞台;

③孫中山中國傳統思想(儒家大同思想)、達爾文的進化論、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啟迪。

(2)提出:1905年在《民報》發刊詞闡發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基礎上提出。

(3)內容:民族(前提)、民權(核心)、民生(補充發展)●●

(4)性質: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

(5)評價:(時代性、民主性、革命性、空想性)●●

A.進步性:

①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願望;

②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

B.局限性:

①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

②民族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③民權主義沒有將整個封建主義作為鬥爭對象;

④民生主義是不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⑤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考點拓展】

1.收回利權運動

(1)含義:由資產階級發起和領導的收回利權運動,迅速在各地開展起來,先後收回了一些被帝國主義侵占的鐵路和礦山的利權。

(2)過程: 1904年,湖北、湖南、廣東三省人民要求廢除由美國借款修築粵漢鐵路的合同,自辦粵漢鐵路,經過鬥爭,收回了粵漢鐵路的路權。接著四川人民也奮起揭露清政府出賣川漢鐵路的罪行,要求自行籌款修築川漢鐵路。清政府被迫同意將川漢鐵路由官辦改為商辦。

(3)影響:收回利權運動,帶有保衛家鄉的反侵略性質。它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具有反帝愛國的性質。它也使人民群眾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並加深了對清政府賣國政策的憎恨。

2.對於辛亥革命的爆發,有人認為是必然的,有人認為是偶然的,你怎樣看?

(1)必然性:革命爆發的條件(背景);

(2)偶然性:四川保路運動爆發,湖北新軍入川,湖北防務空虛;革命計劃泄露,不得不提前發動革命;熊秉坤打響了第一槍。

知識點2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辛亥革命過程: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2日,占領武漢三鎮

(2)結果:控製了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3)影響: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