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要求】
1.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在文化方麵的新變化;
2.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中華文明的成熟、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和民族交融的新高潮。
1.思想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發展繁榮。儒學發展到理學,逐漸哲學化、思辨化、世俗化;宋詞、元曲、文人畫和風俗畫發展,市民文學出現;書院教育發達;呈現平民化、世俗化發展趨勢;傳統科技發展領先世界,四大發明應用廣泛並外傳。
2.政治上: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不斷強化;宋朝重文輕武,並不斷分散地方權力來加強中央集權;元朝實行行省製度,體現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管理製度創新發展;政治中心東移格局確立;
3.經濟上:南宋時,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租佃製度發達,土地兼並盛行;宋代出現商業革命;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發達;
4.民族關係上: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又有議和,但“和”是主流;邊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速;內遷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5.對外關係上: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發展超過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商業都市;對外貿易範圍擴大,東至朝鮮、日本,西到東歐和西非。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四大發明也使中國科技走向世界,對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
6.社會層麵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包括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趨向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製相對放鬆平民社會到來。
知識點1 儒學複興運動(理學)
1.背景:●●
(1)社會現實(重建倫理綱常秩序)的需要:
唐末五代以來分裂割據、分裂與戰亂,使傳統倫理道德規範遭到極大破壞,衝擊了倫理綱常秩序,宋朝需要重建綱常倫理,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儒學。
(2)政治:宋代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和倡導尊儒讀經,宋代相對寬鬆的文化政策的推動。
(3)經濟: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奢靡享樂之風盛行,衝擊了傳統道德,理學家試圖用理學來維護傳統儒家倫理道德,進而規範社會秩序。
(4)思想文化:
①三國到五代,經學日益僵化,佛道兩教的衝擊,儒學獨尊地位動搖。
②“三教合一”及儒學複興運動的發展(宗旨)
③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化氛圍寬鬆,成為理學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2.目的:
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特別是希望充分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麵的作用。
3.概況:
(1)主要代表:
①流派有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代表人物:
②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南宋的朱熹等。
(2)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客觀唯心主義
(3)發展:
①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但在世時理學被視為異端
②1241年宋理宗令二程、朱熹等從祀孔廟,成為官方意識形態。
③元初,程朱理學在教育界獲得支配地位,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方統一教科書。
④1313年元朝宣布將儒家經書作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答題標準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內容以《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
(4)影響:●●●●
積極:
①理學的形成,標誌著儒家思想的成熟。
②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後期的正統思想。
③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具有和諧意識,強調人與自然、家庭、國家之間的和諧;具有憂患意識,對曆代仁人誌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產生了積極影響;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自立精神。
④宋明理學把儒家思想從天人感應的神學傾向中解脫出來,使之哲理化,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⑤對東亞、東南亞的文化產生了重要作用。
消極:
①程朱理學用“三綱五常”維係專製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②為封建階級秩序作辯護,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學術思想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