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遼東,仍是冰雪覆地,北風呼嘯,經過清軍整整一年圍困,錦州城已然沒了原先的模樣。大明的援兵遲遲不現,城中早已糧草斷絕,無可奈何,以致軍士人肉而食,其慘狀萬語難書。
“我之所以愛將軍,是因我起自東陲,隻知軍旅之事,至於養民駐兵之道,實所不知。山川地勢狀況,也多未識。若將軍能傾心從我,戰爭之事,我自任之;運籌決勝,惟將軍指示。修戚與共,富貴同享。此朕之願也”。守城大將祖大壽緩緩地坐在書桌旁,再次拿出皇太極送與他的勸降書,默聲不語。站在他身前的魁梧軍漢知道,做最後決定的時間已經來了。
“將軍!難道你真就這樣降了建奴嗎?將軍你英雄一世,到頭來被天下人指鼻痛罵,留一漢奸****之名,末將實是不甘!“軍漢打破了沉默,激動地向祖大壽拱手說到。
此人正是祖大壽的親兵吳梓琅,粗糲到麵頰不住地抖動,一雙濃眉皺到了一起。吳梓琅的一聲,突然喝去了祖大壽的迷茫神情,尖銳精幹的眼神又一下回到了這位沙場宿將的臉上。
他盯著吳梓琅,沉聲道:“我自二十五歲武藝初成,便跟隨袁督師征戰沙場,保境安民,殺的建奴也是不計其數。十年前事態危急,情不得已,詐降了他皇太極,可那也隻是詐降啊。我又如何甘心屈膝外族。如今的情況你也看見了,錦州城內整一個修羅地獄,吃完戰馬吃百姓,我不降又能如何?還是給城內百姓留一條生路吧,皇太極已許諾我,善待這些百姓。這件事我已經決定,也不用再說,想必錦州城中眾將,除了你虎頭十三刀吳將軍,已無人欲戰。這仗,是在太慘了。你也知道,早前洪督師鬆山兵敗被俘,十數萬大軍土崩瓦解,遼東已無可戰之兵。“
“可是……“吳梓琅剛欲開口便被祖大壽打斷。
“我找你來是有求與你,這次我不得已再次降清,皇太極也許會誅我全家性命,我其他幾個兒子也都大了,為國捐軀我不遺憾,可我放不下我這剛九個月大的五子,他母親生他未久,便病餓而死,我對他虧欠太多。“說著祖大壽起身向吳梓琅叩首而跪:“我祖大壽懇求吳將軍將吾幼兒連夜帶離錦州,尋一可靠人家,保全我祖家血脈。“
吳梓琅見此情景忙上前托住:“將軍何至如此。“看著祖大壽此刻著著戰甲也不顯壯實的身軀,花白的頭發,確有英雄末路,黯然神傷之感。於是吳梓琅說道:“將軍所托,末將定然遵從,縱舍掉性命,也保得五公子平安。“祖大壽聞言一歎:“你離開後,我會從城中尋一與你相貌相似之人,斬於軍前,以全你寧死不降的忠義之名,也算我對你的一點報答。“
“將軍不可如此,怎可為我一虛名,而枉傷一人性命。“
祖大壽感激的點了點頭,呼來抱著五子的家丁。這是一個瘦弱的嬰兒,脖子上掛著條獸形玉佩,紅色的裹布與蠟黃的臉兒形成鮮明的對比。祖大壽將嬰兒緩緩送入吳梓琅的手中,說道:“這玉佩是我祖家族印,斷尾豹,背麵刻著我兒的名字,澤渲。“
吳梓琅接過裹布,看向祖大壽,鄭重說道:“經此一別,末將與將軍可能再無重見之日,不過請放心,五公子絕不會有任何閃失,我打算將他帶去山西五老峰,尋我五峰派的大師兄和光道人,和他一起將這一手虎頭刀盡數相傳,二十年後五公子定是殺建奴護家國的好漢!“
“如此甚好,多謝吳將軍。趁現在夜色正濃,你就帶著澤渲去吧。明日我就會開城投降。“祖大壽拱手而拜。
吳梓琅輕輕歎了口氣,隨後抬手運力,猛地一震,卸下盔甲,向他的祖大將軍叩首而去。當他抱著祖澤渲躍上將軍府的屋頂時,望了望不遠處軍營駐地,無可奈何地說了聲:“真乃至哀之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