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67章 慶祝完結的小番外(1 / 2)

如果要評價古往今來最具有紀念意義的婚禮的排名的話,那麼千百年前,這個國家還叫艾斯福爾特斯帝國時教皇伊斯特和攝政王阿比蓋爾希爾達的那場世紀婚禮應當可以毫無意義的排在第一。

他們兩個人沒有一個是帝王,但那場舉世矚目的婚禮卻被眾多史學家稱之為帝國中興的開端,舊信仰時代的終結以及……民主思想的萌芽。

這也是本國人最為驕傲的地方,艾斯福爾特斯帝國時整個大陸民主思想的發源地,也是整片大陸所有國家中唯一一個由國家上層主動發起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的國家。

因為和平演變,艾斯福爾特斯跳過了幾百年的戰爭,一舉成為了整個大陸最強大的國家。

所以百年前的那段曆史也是艾斯福爾特斯人民最為津津樂道的曆史,後來經過無數的文人墨客著書作轉,不斷的翻拍,但對於教皇陛下和攝政王大人到底是真愛還是政治聯姻,曆史上一直沒有明確的定論。

據史書記載,兩人的相識源於攝政王大人的強取豪奪,當時還是女大公的攝政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遇到了還隻是聖子候選的教皇陛下,然後天雷勾動地火,攝政王對天真無邪的小聖子一見鍾情,當天晚上就迫不及待的把人搶回了領地。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就是聖子大選,因此很多曆史研究者言之鑿鑿的表示攝政王很可能是提前得到消息伊斯特可能被選為聖子,所以才會如此著急,在大選的前一天就要把人搶回家。

當然了後來兜兜轉轉,教皇大人還是成了聖子,並且一步步的坐上了教皇的位置並且青史留名。

研究民主的起源,必不可少的就是研究這位教皇大人的生平,史學家認為,年幼失恃失怙,在孤兒院長大的經曆正是這位教皇悲憫思想的源頭,也是在這種環境中激發了他民主的理想。

但是,對於同時代的很多光明教徒來說,教皇伊斯特是光明教會的罪人,在他繼位以前,教會可以說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再大大王公貴族見到教士也是要低頭行禮的。

雖然前任教皇被捕的非常不光彩,但既然教皇和幾位主謀的大人已經伏法,那太子被毒害一事就不管教會什麼事了,畢竟冤有頭債有主,教會依舊可以是原本的教會,百年大計也依舊可以繼續下去。

新任教皇和當今攝政王又有那麼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皇帝年幼,如果攝政王又恰好有那麼點心思不正好強強聯合?

但伊斯特顯然不這麼想,自從從伊斯特上任,教會原本擁有的一係列特權都不存在了,皇室沒有說廢除教會特權,是伊斯特在就職演說上主動放棄的。

除此之外,教會依舊可以接受民眾的供奉,但是從此以後教會花的每一個銅板都要公示給所有人看,不許奢侈,不許享受,不許收賄受賄,不許目中無人,不許……

總之,零零碎碎的不許一大堆,伊斯特成為教皇後,光明神依舊偉大,但教徒們原本風光無限的日子卻一去不複返了。

因為伊斯特說了,所有違背教義的行為都是在給光明神抹黑,一經發現就要被逐出教會。

此舉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普普通通的怎麼能體現光明神的偉大呢?底下的人也不是沒動過腦筋,但是很快他們就慫了。

教皇結了個婚,而且他的結婚對象還是手握重兵的阿比蓋爾女大公,當今攝政王殿下。

還有就是,阿比蓋爾開始對教徒進行審判了,曾經打著光明□□譽受賄的想索要禮物的,巧取豪奪的,通通唄送上審判庭,改罰款的罰款,該入獄的入獄,一個都不放過。

大半的教士被送上了審判庭,一時之間教徒們人人自危,鬧過幾次都被絕了回來後,這些教士就都老實了。

原本不管怎麼鬧騰,民心都在教會這邊,現在呢,這位教皇大人在民間的民心比得上整個教會。

那可不是嘛,光明教會幾代的積累,都被他像散財童子一樣散了個幹淨。

原本一直破破爛爛的路被重新修了一遍,被召集起來的工人們管吃管住還給錢。

小孩子都可以免費的讀書識字了,學的好的還給安排工作,還給助學補助金,這錢給他他也願意啊。

總之,在伊斯特的一番操作下,教會現在窮的叮當響,更令人恨的牙癢癢的是,窮的隻有教會而已,國庫現在可是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