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內,日複一日的太平。
皇宮外,餓死在路邊的屍體,每日成倍的增加。
從幾十人到幾百人,到最後上千人拖老帶幼,共聚皇宮門前,祈求他們一直信奉的長公主殿下,能夠開倉放糧,救他們一命。
“呸!一群賤民,快把他們拖走,殿下國事繁忙,可沒空理會這些賤民。”
奢華的香車駛過,坐在其中的皇室子弟和貴族大臣們,矮幾上擺著的是精美的糕點,和香味撲鼻的熱茶。
他們一個個長得十分富態,肥得流油,這讓許多易子而食的百姓們,看得眼饞。
“這些皇族和貴族吃得可真好!”
“那可不是,大周雖不與咱們互商,但據說那長公主,豁出臉去求糧,硬是給皇族和貴族,求來了不少的糧食。”
“還有,他們現在吃的可不算好,他們今天是去參加長公主壽宴的,壽宴上的山珍海味才叫好呢!”
十萬石!
卻沒有一粒落到百姓的嘴裏!
想要依靠長公主關懷百姓的天真想法,來求得賑災粥的百姓們,沉默了。
這一次,根本不用禦林軍動手驅趕,他們邁著沉重的步伐離開了。
……
程府。
程彧把本土化以後,編撰的《三十六計》最後一行字寫完。
抬起頭,就看到禮部左侍郎,不知道在十步開外的棗樹下等了多久。
“程大人,禮部之前按照陛下所說的,答應了梁國使臣的請求,送給他們十萬石糧食,這才過了半個月,那個使臣又來討要,這……”
“讓他寫封奏呈給陛下,記得蓋上他梁國使臣的禦賜印信。”
寫奏呈?蓋印信?
禮部左侍郎不懂程彧這是什麼操作。
但如今陛下為了避免梁國的糾纏,故意稱病不見,連早朝都不開了,隻叫個別重臣每日去禦書房議事。
再加上二十萬大軍趕赴梁國,任誰都知道,這是山雨欲來之勢。
在這個時候,禮部左侍郎原以為程彧,會讓他把梁國使臣趕出京城,沒想到居然是讓對方寫請求賜糧的奏呈。
難道,程彧打算繼續向梁國施恩?
升米恩,鬥米仇。
給梁國賜糧,還不如喂狗呢!
心裏這麼想著,禮部左侍郎不敢不去傳話,誰叫程彧如今已是大家心裏默認的國父,連陛下都將許多唯有她能處置的事情,全都交由程彧掌管了呢。
等禮部左侍郎一走,程彧合算了一下日子。
“今天四月初四,距離生產縞布最多的地區斷糧,已有八十天了,可以給唐閣主傳信了。”
四月初十。
當梁國定都的普通百姓,十者餓死三四人,準備離京逃難,去鄉野間挖草啃樹時,最新一期的報紙,點燃了定都城內外,十數萬百姓的怒火。
這一期的報紙,沒有以盈利的方式賣出,而是不要錢似的,布滿了梁國定都的大街小巷。
大周本著互幫互助的精神,先給梁國皇族十萬石糧食,以為他們會賑濟災民,誰知,根本沒有在民間發現這十萬石糧食!
梁國使臣又上奏請求再接濟二十萬石,大周女帝因被蒙騙,深感氣憤,她表示,隻會給梁國百姓送糧,再也不會相信梁國的皇族了!
“你們看到最後的那條懸賞消息沒有?!”
“嘩啦!”
大家趕緊翻到最後。
當看到上麵的內容時,他們先是瞳孔震動,接著欣喜若狂。
“殺一個皇族的人,能夠得到半石的糧食?這是真的嗎?”
半石是六十斤,省著吃,足夠一家五口人吃上兩三個月的了!
這可是救命的糧食啊!
提醒大家查看懸賞令的人,悄悄地保證。
“懸賞敢寫在報紙上,一定是真的,我聽說,是梁國一些反對皇族的貴族,出的這個懸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