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靈魂跟著腳步01(1 / 1)

自 序

西行求法的故事離我們很近又很遠。很近是因為,先賢們留下的傳奇已經和我們民族的文化和曆史密不可分,無論是否認同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壯舉總是令人讚歎的。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彈。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這是義淨三藏留下的詩篇,每次看的時候,眼前浮現的總是默默無聲在雪山和荒漠間跋涉的身影,想到的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唯以死人枯骨為幖幟”的艱辛旅程。

不過他們的心路似乎離我們太遠了。媒體上時有各類重走西行路的報導,但是在工具理性的視角下,這個過程被描述成裝備簡陋的探險之旅,而其文化背景則被整合到一種注意力經濟的商業運作之中;即使有些學者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也是來自一種西方人文地理式的關懷。我當然無意對這些行為做什麼評判,但這一切和求法朝聖者心中的信念與夢想是多麼不搭界啊,實際上以上任何一種理解都根本不可能觸發任何一次西行,他們不想在身體方麵挑戰自我,也不想做科學考察,他們心中念念不忘的關鍵詞是聖地、戒律和佛教經論。

我其實很向往走近那些用時光和信仰編織的旅程,隻是多年來對這個時代的了解,讓我對這種可能性存有很大的疑慮,所以這次的印度之行開始之前,我也是頗為猶豫的。幸運的是在法師的鼓勵下,我最終得以成行。在追隨佛陀足跡的同時,我封閉的心也漸漸打開。和各國佛子的交流讓我漸漸的放鬆下來,曆史與現實引發的感動也讓心變得柔軟,我漸漸發現法顯、玄奘、義淨這些偉大的名字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隻要我們有真誠、尊重和信任,我們依然可以和他們對話,那些美麗的佛傳故事就是交流的時空。而當我了解到上個世紀早些時候的戰亂年代裏,那些中國法師來到萬裏之遙的印度朝聖求法、艱苦建寺的故事時,我更明白這個充滿幸福感的向往的源流其實從未中斷,一直存留在每一個想用腳步丈量聖地有多遠的人心中。

這本書的寫作也就是這些感動的延續,佛教的智慧告訴我們如何突破生活中和頭腦裏的窠臼和樊籬,而伴隨著精彩故事的朝聖之旅則讓這一過程變得輕鬆美妙,希望這本小書不僅僅能讓人了解聖地現在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更能穿越時空去體味生命的豐富與信仰的可貴。既然這本書的完成是以上這些緣起的結果,最後就讓我依佛教的傳統來以這本書做一個供養和回向吧。

首先把這部書獻給慈悲偉大的佛陀。雖然和龍樹菩薩、馬鳴菩薩那些光輝燦爛的文字相比,我的讚美與思索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可是既然佛陀在世時對任何虔誠的供養都一視同仁,我也不必因自卑而錯過這個機會。無論是朝聖者還是旅行者,因為佛陀曾經示現的生命曆程而來到這些佛教勝跡,無論感懷曆史、瞻禮聖跡、或者傾訴自己的願望,他們都得到了他們生活中的珍寶:智慧、慈愛和恭敬。縱然那些勝跡曆盡滄桑,已不再有昔日的輝煌,可是佛陀慈悲的光芒仍然照射著這個世間,為每個真誠的祈禱者開啟內心的寶藏。願這本小書能折射出些許的光彩,成為大家進一步了解佛法的緣起。

我也願意把它獻給那些西行求法朝聖的曆代前賢,雖然時隔千載,我們可以很方便的來到這些勝跡,可是我深知,如果沒有心靈深處的萬水千山,我們麵對勝跡也隻能是如盲對暗,匆匆空過。曆代先賢所傳承的信心與願望是每一個後來者心中的珍寶和無盡的力量源泉。而我願將本書這微小的水滴,投入到這清淨傳承的洪流之中,如果說本書還有些許動人之處的話,實非我力所致,隻是這傳承力量的顯現。

我要特別的把這本書獻給我尊貴的佛法教授師。從生命質變的角度來看,上師的恩德是根本無法用言語描述的,無論這次的旅行還是書稿的完成不過隻是驗證了藏傳佛教一個古老的說法,一切悉地從上師處來。

最後獻給我的父母和所有支持鼓勵我完成這次朝聖之旅的朋友,我帶去了你們的每一個祝福,為你們真誠的祈願,我相信在佛陀的加被下,一切清淨美好的願望必將實現,如悉達多太子之名——一切義成。